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2-10-28
  •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于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影响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全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止到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2.8亿,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约5970万例。高血压病大大增加了房颤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将高于60%。同时房颤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及痴呆的发病风险。对于庞大的高血压人群,如果罹患房颤是否增加新发心梗发病风险目前研究尚少,且其风险是否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不明确。目的 研究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罹患房颤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方法 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2006年6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分批次进行的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中选取中高血压病患者47101人,排除既往罹患心脑血管病史者2443人、恶性肿瘤192人、心电资料缺失者860人、随访期间发生房颤者773人,最终42833人纳入研究。每年随访一次,终点事件是新发心梗。最后随访日期是2019年12月31日,中位数随访13.01年。统计分析高血压人群罹患房颤对新发心梗发病风险是否有影响。结果 (1) 最终42833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按是否罹患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其中房颤组270人,年龄67.24±10.60岁,男性241(89.26%);非房颤组42563人,年龄55.57±11.59岁,男性36132(84.89%)。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在年龄、总胆固醇(TC)、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在性别(男性)、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体质量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吸烟、饮酒、糖尿病病史比较,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 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新发心梗的例数及占比分别为15例(5.56%)和1119例(2.63%),两组随访人年数分别为:2737.20人年和547156.40人年,累计发病率分别为:7.06%和2.6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5.48,P<0.01),发病密度为54.80‱和20.50‱;年龄≤60岁人群,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新发心梗的例数及占比分别为6例(8.21%)和612例(2.07%),随访人年数分别为:890.82人年和393762.61人年,累计发病率分别为:9.30%和2.3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5.43,P<0.01),发病密度为67.35‱和15.54‱;年龄>60岁人群,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新发心梗的例数及占比分别为9例(4.57%)和507例(3.86%),随访人年数分别为:1846.38人年和155393.79人年,累计发病率分别为:7.08%和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P=0.28),发病密度为48.74‱和33.05‱;(3) 经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进一步校正年龄、性别(男性)、BMI、TC、TG、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吸烟史等因素后,得出高血压人群罹患房颤是新发心梗危险因素,其HR值为2.89(95%CI:1.74~4.82),相关风险仍然存在(P<0.01)。考虑到年龄与房颤的交互作用,分年龄段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得出:对于年龄≤60岁人群,进一步校正性别(男性)、BMI、TC、TG、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吸烟史等因素后,得出高血压人群罹患房颤是新发心梗危险因素,其HR值为4.72(95%CI:2.11~10.56),相关风险明显存在(P<0.01);对于年龄>60岁人群,进一步校正性别(男性)、BMI、TC、TG、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吸烟史等因素后,得出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梗危险因素,其HR值为1.65(95%CI:0.85~3.20),相关风险仍然存在,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14);结论 中国北方高血压人群罹患房颤是新发心梗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0岁高血压人群,房颤是新发心梗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食管胃静脉曲张性破裂出血对肝硬化患者1年内死亡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是肝硬化最常见且凶险的并发症之一,而EGVB能否影响肝硬化患者1年的死亡结局尚不完全清楚。目的 探讨EGVB对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为肝硬化患者的随访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入院的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分为EGVB组和对照未出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1年死亡结局的影响因素,通过1:2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均衡混杂因素,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比分析EGVB和对照未出血组1年死亡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肝硬化患者812例,其中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158例(19.5%),1年死亡率为13.3%;肝硬化未出血患者654例(80.5%),1年死亡率为13.9%,两组患者1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匹配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钠【OR=0.95,95%CI(0.90-0.99)】、白蛋白【OR=0.95,95%CI(0.91-0.99)】是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的保护因素,而年龄【OR=1.04,95%CI(1.02-1.06)】、肝性脑病(3-4期)【OR=3.72,95%CI(1.21-11.37)】是危险因素。PSM后获得EGVB组145例及对照组290例,1年死亡率均为12.4%,无明显差异。匹配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尿素氮【OR=1.15,95%CI(1.02-1.29)】是EGVB组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OR=1.09,95%CI(1.04-1.14)】、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OR=1.09,95%CI(1.00-1.18)】是对照未出血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GVB事件发生与否对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率无显著影响,但两组患者1年死亡结局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这为肝硬化患者的临床随访提供了新的参考。

  • CT检查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在诊断、评估急性胰腺炎中的价值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重症致死率较高,早期准确识别病情对AP防治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肥胖影响AP发病及临床结局,但目前缺乏诊断和评估AP的肥胖相关定量体脂指标。目的:探讨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与AP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为预防、诊治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普外科住院临床诊断为AP和非AP急腹症并行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患者各100例。在腰 2、3 椎间隙水平测量皮下脂肪组织(SAT)、内脏脂肪组织(VAT)面积。统计分析AP组与非AP组,以及不同严重程度组间SAT、VAT、腹部总脂肪组织(TAT)、VAT/SAT、VAT/TAT等数据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上述指标的诊断价值及效能。结果:AP组与非AP组,以及重症AP组与非重症AP组,VAT、TAT、VAT/SAT以及VAT/TAT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SAT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VAT(OR=1.126,95%CI=1.088-1.165,P=0.000)及TAT(OR=1.028,95%CI=1.019-1.038,P=0.000)是AP的独立危险因素; TAT(OR=1.074,95%CI=1.038-1.111,P=0.000)是重症A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VAT和TAT可同时兼顾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AP及重症AP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与AP及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基于CT定量检查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可为诊断、预测AP及重症AP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未来可考虑纳入诊断、评估AP及重症AP的评价系统,为预防、诊治AP提供科学依据。

  • TyG及其衍生指数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胰岛素抵抗形成了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替代标志物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 and Glucose Index, TyG)及其衍生指数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展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现有研究以单独横断面研究或纵向研究居多,在我国东北地区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究TyG及其衍生指数甘油三酯-葡萄糖-身体质量指数(Triglyceride Glucose-body mass index, TyG-BMI)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同时比较TyG、TyG-BMI的预测能力,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2021年4月随访期间209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期随访过程中未新发2型糖尿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者中,按照性别相同、年龄±2岁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1:2匹配,选取418例设为对照组,最终共627人纳入本次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其基线资料,包括流行病学信息、体格检查信息、生化检测信息、TyG、TyG-BMI。采用Cox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TyG、TyG-BMI与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分析TyG、TyG-BMI不同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剂量-反应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TyG、TyG-BMI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新发病例组的BMI、AC、SBP、DBP、FPG、TG、TC、LDL-C、TyG、TyG-BMI均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P0.05),剂量反应关系呈递增形状,当TyG、TyG-BMI高于8.838、229.364时,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逐渐升高。TyG、TyG-BMI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696(95%CI:0.658-0.732)、0.725(95%CI:0.688-0.760)。TyG、TyG-BMI预测2型糖尿病的最佳切点分别为8.650、224.859。结论 TyG、TyG-BMI的高水平状态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2型糖尿病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二者对2型糖尿病均具有预测价值。若综合考虑风险关联强度、AUC、筛查结果的临床影响等方面TyG-BMI或许是较优的预测指标。

  • 认知性访谈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求助动机量表编制中的应用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目的 应用认知性访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求助动机量表条目进行调整。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1月,通过目的抽样选取就诊于大庆市精神专科医院的30例患者进行3轮认知性访谈。结合问题评估系统(QAS-99)编码结果及经专家小组意见对量表条目进行修改。结果 第1轮访谈,受访者认为11个条目存在句意模糊、表达不清,经讨论后部分条目进行了修改;第2轮访谈受访者认为1个条目假设不恰当,经讨论后进行修改;第3轮访谈受访者认为无条目需要修改,访谈停止。结论 认知性访谈能够有效解决精神分裂症求助动机量表编制过程中的编制者与患者之间的理解差异问题,从而提高了量表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 不同人格特质和产后抑郁关系的meta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人格特质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host、Embase、PsycInfo(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6月4日有关不同人格特质与产后抑郁关系的研究。文献质量评价后,提取相关数据。运用Stata 16.0进行Meta分析。对神经质与产后抑郁的关系进行亚组分析和发表偏倚检验。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不同人格特质和产后抑郁的关系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人格特质的神经质、易感性、外向性、开放性、回避性和依赖性与产后抑郁关系的OR分别为1.30(95%CI:1.20,1.40)、1.39(95%CI:1.10,1.76)、0.86(95%CI:0.77,0.97)、0.94(95%CI:0.9,0.98)、6.27(95%CI:2.55,15.40)和7.71(95%CI:1.62,31.1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的临界值不同以及产后抑郁的调查时间不同是合并结果的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强迫性人格外,其它人格特质的合并结果可靠。结论 人格特质类型对产后抑郁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人格特质的神经质和易感性是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人格特质的外向性和开放性是产后抑郁的保护因素;神经质个性的产妇的产后抑郁可能更严重,且更可能在产后12周以后发生产后抑郁。因国内外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未来还需进一步探讨回避性、依赖性和强迫性人格障碍和产后抑郁的关系。

  • 基于多组学的老年衰弱人群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老年衰弱(frailty)是指老年人以肌少症为基本特征的全身多系统构成的稳态网体系受损,导致生理储备下降、抗打击能力减退及应激后恢复能力下降的非特异性状态,衰弱的早期诊断对于帮助老年人恢复健康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组学研究的技术进步,为发现早期衰弱的潜在特异、稳定和可靠的相关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整理分析相关研究后,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角度回顾血样中衰弱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有助于评估衰弱风险,探索衰弱的潜在机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助力健康老龄化。

  • 房颤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混合消融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心房颤动作为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已有研究证明其与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严重卒中和心肌梗死)有关,目前在全球的患病人数超过了3300万,预计未来40年内其患病率将增加1倍以上。多年来,在探究房颤的生理病理机制及开创改进其治疗方法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目前房颤的治疗管理仍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难题,对于房颤最佳的治疗方式、消融能量的选择尚无统一定论。近年来,鉴于心脏外科医生和电生理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结合导管及微创手术消融诞生了一种房颤治疗的新策略----混合消融模式。混合消融模式克服了导管消融和微创外科手术的缺点及不良结局,在治疗持续性房颤,尤其是长期持续性房颤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本文通过回顾房颤的发病机制、相关分类、消融治疗发展史,总结分析目前混合消融模式治疗房颤的现有研究成果,并对这种新型房颤治疗策略作简要的分析概括。

  •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选用现状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中药和针刺等中医药疗法在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原因之一是试验设计中缺乏公认统一的结局指标,进而导致在开展meta分析等二次研究时由于指标不同而无法合并数据。构建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有助于临床研究设计与高质量循证证据积累。目的 描述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选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推动构建中医药核心结局指标集。方法 全面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筛选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结局指标信息,分类并统计频次,划分指标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结果 检索8大数据库,共纳入文献186篇,各项结局指标累计使用724次,分为7个大类: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重症肌无力生活质量量表、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血生化指标、肌力变化、其他。存在结局指标主次区分不明确、缺少国际公认指标、安全性不够重视、结局指标数量与评价时间点差异大、评价存在偏倚、未纳入卫生经济学评价、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不规范等问题。 结论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构建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选择国际公认的结局指标与安全性指标并明确主次、选择合适的治疗周期与评价时间点、临床研究注册、实施盲法、规范报告等具体建议。

  • 健康生态学视角下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术前衰弱是一种反映整体生理储备降低的严重负性状态,在老年胃癌患者中高发,描述患者感知的衰弱影响因素可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重要依据。目的 具体描述老年胃癌患者感知的术前衰弱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通过描述性质性研究,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2月—6月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拟行胃癌手术的29例衰弱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5个主题及13个亚主题:生理特质,包括老化相关损耗累积、消化道症状明显、疾病打击持续;行为特点,包括运动行为缺乏、体力活动消耗显著;人际网络,包括同伴社交不足、亲子互动缺乏、夫妻间沟通及自我表露缺乏;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包括个人经济负担沉重、计划外家庭照顾任务繁重、健康与疾病管理信息资源不足;宏观因素,包括医疗服务水平受限及医保支持力度受限。结论 本研究具体描述了老年胃癌患者所感知的健康生态学视角下不同维度因素对术前衰弱的影响,医护人员可基于上述多维因素制定及实施系统性的预康复方案,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前抗应激能力,改善术后结局。

  • 精准医疗视角下衰弱亚组对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作用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老年胃癌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可能导致不同维度的衰弱发生,形成不同的衰弱亚组,其术前各衰弱亚组对术后不良结局的预测作用有待探讨。目的 探究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亚组对总并发症、住院时间、失能和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方法 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南京市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404例老年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lburg 衰弱量表对其进行调查,术后1个月通过电子病历收集总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通过电话随访收集失能和生活质量信息。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衰弱亚组对不良结局预测能力,并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结果 术前老年胃癌患者被分为8个衰弱亚组:仅生理衰弱77例(19.1%)、仅心理衰弱78例(19.3%)、仅社会衰弱23例(5.7%)、生理与心理衰弱63例(15.6%)、生理与社会衰弱13例(3.2%)、心理与社会衰弱16例(4.0%)、多维衰弱(生理、心理与社会衰弱)15例(3.7%)、非衰弱组119例(2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术前多维衰弱对总并发症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OR=5.344(1.715,16.656),P=0.004]。术前仅生理衰弱[OR=2.048(1.078,3.891),P=0.029]、仅心理衰弱[OR=2.077(1.103,3.913),P=0.024]、多维衰弱[OR=8.321(2.400,28.848),P<0.001]对住院时间延长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仅心理衰弱[OR=2.620(1.267,5.418),P=0.009]、心理与社会衰弱[OR=11.122(3.253,38.028),P<0.001]、多维衰弱[OR=11.579(2.835,47.302),P<0.001]对低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老年胃癌患者的术前衰弱状况,将多维衰弱量表整合至术前临床评估中,并高度重视术前被评估为仅生理衰弱、仅心理衰弱、心理与社会衰弱及多维衰弱的患者,针对此类人群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预康复干预措施,以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 心脏代谢指数对体重正常人群代谢异常表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心脏代谢指数(cardiometabolic index, CMI)是一种衡量血脂简易指标,与糖尿病、脑卒中的密切相关。体重正常代谢异常(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 MONW)表型个体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更高,正确识别MONW表型个体对代谢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但CMI对 MONW表型预测价值如何,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CMI与MONW表型的关系,并评估CMI对MONW表型的预测价值。 方法 研究人群来自2017-2018年南京市成人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中年龄≥18岁且BMI在18.5-24kg/m2间的30 408名成人(男性占43.45%)。采用稳健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性别人群CMI与MONW表型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性别、年龄评估CMI对MONW表型的预测作用。 结果 MONW表型的粗患病率为22.09%(男性:23.34%,女性:21.13%)。多因素调整后,不同性别中MONW表型与CMI水平均呈正向剂量反应关系 (P趋势0.001),与低CMI水平组相比,高CMI水平组与MONW表型关联强度的PR值在总人群、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5.09(95%CI:4.68~5.53)、3.76 (95%CI:3.28~4.10)和6.94 (95%CI:6.17~7.80)。ROC曲线显示,男性和女性人群中CMI预测MONW表型的AUC值分别为0.767 (95%CI:0.757~0.778)和0.809 (95%CI:0.801~0.818),均优于WHtR、TG/HDL-C、WC和BMI(P0.001)。此外,CMI 的预测效能在18-34岁人群中最高,男性和女性的AUC值分别为0.835 (95%CI:0.818~0.852)和0.832 (95%CI:0.817~0.847)。 结论 CMI与MONW表型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 且CMI具有较强的预测效能,可作为识别体重正常人群中MONW表型的有效工具,尤其适用于年轻人群。

  • 尿酸排泄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在高尿酸血症中的研究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高尿酸血症是人体内尿酸盐的生成和排泄的稳态失调从而导致血尿酸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类异质性疾病。人体内的尿酸盐主要在肝脏中生成,肾脏是尿酸盐排泄的主要器官,其次是肠道。在肾脏中,尿酸盐会先经过肾小球的滤过,随后在近端小管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重吸收和分泌机制,进而实现尿酸盐的动态平衡过程。为了识别肾脏、肠道以及肝脏对尿酸盐的转运机制,人们对许多与尿酸盐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显著的扩展了人类对于尿酸盐转运蛋白的认识,研究发现三个常见基因ABCG2, SLC2A9和 SLC22A12对人体血清尿酸的水平具有最大程度的影响(~5%),其他一些尿酸盐相关的转运蛋白基因如SLC16A9, SLC22A6, SLC22A7, SLC22A8, SLC22A9, SLC22A11, SLC22A13和ABCC4 等也对尿酸盐水平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表明尿酸转运蛋白在调节血清尿酸浓度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能够维持尿酸微环境的稳态。该文将对目前已发现的与高尿酸血症发生、发展相关的尿酸转运蛋白进行综述, 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 妊娠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筛查的研究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妊娠人群中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不仅与多种不良妊娠结局相关,也可能对母婴远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目前诊断OSA的金标准多导睡眠监测 (PSG)在妊娠人群中难以大规模开展,导致绝大多数妊娠期OSA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危害母婴健康。而通过寻求PSG之外的筛查策略和筛查工具准确识别此类具有潜在OSA风险的孕妇并进行及时诊治,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妊娠期OSA筛查这一主题进行综述研究,以期为妊娠期OSA的筛查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 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内中膜进展的影响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预防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目前尚不清楚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贡献程度。目的 分析一般人群(无重大疾病的社区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可控影响因素并对各相关可控影响因素进行优势分析以获得相应的贡献顺位,为确定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控重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202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招募研究对象,共纳入738名。通过问卷、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采集空腹血样、尿样检测各生化指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运用Adaptive Lasso logit进行变量筛选,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CIMT改变相关的可控影响因素,采用优势分析法获得各可控影响因素的贡献顺位。通过Adaptive Lasso linear进行变量筛选以构建线性回归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颈总动脉内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收缩压(SBP)高、总胆固醇(TC)高、体力活动水平高、C反应蛋白(CRP)高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可控影响因素的贡献顺位从高到低分别为SBP(63.7%)、CRP(16.1%)、TC(12.4%)、体力活动水平(7.8%)。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结果较为稳健。结论 CIMT进展中各可控危险因素的贡献顺位存在差异,SBP>CRP>TC>体力活动水平,提示应根据各可控影响因素及其贡献顺位更有针对性的制定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防控措施。

  • 2型糖尿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2型糖尿病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早发风险,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阐明2型糖尿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利于指导患者的管理。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13例。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66例)和非糖尿病组(247例),并用landmark比较两组的全因死亡率。为平衡混杂因素,倾向评分匹配法被实施。建立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剖析2型糖尿病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年内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87.9% 比81.4%,χ2=1.520,P=0.218)。1年后,糖尿病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生存率低于非糖尿病组(66.0% 比76.6%,χ2=4.414,P=0.036)。倾向评分匹配后,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生存率差异与倾向评分匹配前的结果相似(1年内,83.3% 比78.6%,χ2=0.288,P=0.592;1年后,62.5% 比83.9%,χ2=4.206,P=0.040)。在分段拟合法构建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1年内,2型糖尿病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无关;1年以后,合并2型糖尿病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更高(P=0.046,RR=1.756,95% CI 1.011-3.050)。结论 2型糖尿病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年后的不良结局密切相关。

  • 肾病综合征生命质量量表QLICD-NS (V2.0)的研制及经典测量理论的评价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目的 研制肾病综合征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特异模块,结合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量表系列的第二版共性模块,构成肾病综合征患者生命质量量表,并对其进行测量学评价。方法 选取2021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就诊的203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测量,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采用变异度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医生和患者重要性评分进行筛选,再结合专家的讨论进行条目筛选,最后运用经典测量理论的考评方法。结果 肾病综合征患者生命质量量表的特异模块包含15个条目,各领域和总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和分半信度均大于0.7。条目内容囊括临床症状、副作用和心理影响三个方面。以SF-36为校标,各领域与其类似领域的相关性较高于其他领域。各领域及总量表的标准反应均数均大于0.80。结论 本研究研制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生命质量量表的特异模块包括15个条目,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良好。

  •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癌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结直肠息肉是指高出肠黏膜的局部隆起性病变,约90%的CRC由息肉演变而来。传统观念认为,CRC的发生发展大多是通过“腺瘤--癌”序列,但研究发现,锯齿状息肉中也形成了形态和基因不同的亚类,并与微卫星不稳定型的CRC有密切联系,约15%~30%的CRC是通过“锯齿状息肉--癌”途径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结直肠腺瘤、锯齿状息肉以及炎症后息肉的临床特点,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在在癌变进展中的发生率以及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监测,更好的为结直肠息肉患者随访监测和癌前病变的早筛早治提供参考。

  • 老年卧床患者使用两种减压床垫骶尾部的压力和温度变化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老年人因皮肤干燥、松弛缺乏弹性,皮肤耐受性下降等衰老特征,更容易受到压力影响而发生压力性损伤,适宜的减压床垫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关键。目的 监测老年卧床患者平卧于两种减压床垫期间,骶尾部皮肤压力与温度变化,实现比较两种床垫的减压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符合参研条件的住院老年卧床男性患者共45例,分成两组。A组使用凝胶减压床垫(23例);B组使用充气减压床垫(22例),每2h翻身一次,连续使用7d。每日固定3个时间点监测患者平卧位期间骶尾部最大压力值和局部皮肤温度,3个时间点分别为平卧位的开始及1h、2h后的时间点。使用床边压力图监测系统,测量骶尾部的最大压力值,同时使用手提式测温仪测量局部皮肤温度。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比较两种床垫对老年卧床患者骶尾部的皮肤压力及温度变化,以判断其减压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使用减压床垫1h后的骶尾部最大压力值相对基线,分别增加了1.29±1.25mmHg和7.38±1.28mmHg (p<0.01);使用2h后,分别增加了4.51±1.28mmHg和14.96±1.31mmHg(p<0.001)。平卧位时骶尾部压力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凝胶床垫组增加幅度小于充气床垫组(p<0.01)。两组患者使用减压床垫1h后的骶尾部皮肤温度相对基线,分别增加了0.07±0.04℃和0.27±0.04℃(p<0.01);使用2h后分别增加了0.18±0.06℃和0.68±0.06℃(p<0.001)。平卧位时骶尾部皮肤温度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而增高,但凝胶床垫组增加幅度小于充气床垫组(p<0.01)。两组干预期间均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结论 住院老年卧床男性患者使用两种减压床垫平卧1h、2h后的骶尾部压力、皮肤温度均有所增高,凝胶床垫的增量均小于充气床垫,也反映出凝胶床垫在控制骶尾部压力和皮肤温度的效果上优于充气床垫。

  • 开放科学的开放创新内涵及生态作用机制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摘要: 目的/意义 开放科学正成为创新的动力系统。本文旨在分析开放科学和开放创新的内涵一致性,研究开放科学对于创新生态的动力作用机制,为开放科学创新生态研究,以及开展面向科技创新的开放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方法/过程 建立开放科学资源-过程-主体-行为内涵分析框架,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分析开放科学的开放创新内涵,从创新过程的角度分析开放科学对于创新生态的作用机制。 结果/结论 开放科学创新生态已形成,开放科学和开放创新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开放科学在创新的不同阶段都发挥作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不同创新阶段开放流动,加速开放科学创新、开放式创新、公众创新和负责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