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BERT-LDA的关键技术识别方法及其实证研究——以农业机器人为例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3-04-01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 好的关键技术识别方法能够更好地为各层各级的关键技术识别、预测和研发提供支撑。[方法/过程] 提出基于BERT-LDA模型的关键技术识别方法,通过将BERT与LDA相结合,以弥补单一使用LDA主题模型缺乏上下文语义信息的缺陷,并以农业机器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包括以下过程:①基于python构建BERT语义特征向量和LDA主题特征向量,将其在高维空间进行向量拼接,利用自编码器学习连接向量的低维潜在空间表示;②在潜在空间表示上使用K-means算法实现语义关联聚类,得到二维聚类效果图及关键技术主题词云图;③进行关键技术判定;④在农业机器人技术领域,与基于德温特TI专利软件的专利分析结果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农业装备关键共性技术清单对比,实证本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BERT-LDA模型提高了主题聚类的连贯性及细粒度划分的精准度;具有很好的关键技术识别精准率和召回率;对识别的不同数据库和出版类型的文献数据集具有较好的包容性与兼容性,适应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关键技术的识别。

  • 新冠肺炎(COVID-19)中药天然产物计算筛选与文献证据集成分析

    分类: 医学、药学 >> 医学、药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2-17

    摘要: 药物重定位(老药新用)策略在新发传染病中具有独特应用前景。我们前期提出了一种新的药物重定位系统——aCODE,可以基于疾病流行早期有限信息对潜在有效的天然产物进行预测。本文基于计算工具与文献证据,对可能在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中发挥作用的中药天然产物进行理论研究,发现:(1)文献调研共发现56种经过实验验证具有抗冠状病毒活性的天然产物成分,可靶向冠状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2)将aCODE系统所预测的抗冠状病毒天然产物成分与文献证据对比,发现交集有大黄素、甘草酸、人参皂苷R1、利血平和杨梅素等。大黄素可破坏冠状病毒S蛋白与宿主ACE2相互作用,阻止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同时具有抑制3a蛋白离子通道、阻止病毒释放的作用。甘草酸或其衍生物也是国内相关团队在新冠病毒肺炎治疗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3)针对中药预测结果中大量出现的芳香化合物,aCODE系统增加芳香植物提取物数据源,计算发现氨基肉桂酸、肉桂醛、茴香烯、紫苏醇、芳樟醇、柠檬烯具有潜在的抗病毒效应。提示“芳香避秽”的细胞分子学机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视听时、空一致性对Pip-and-Pop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多感觉整合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 有研究表明Pip-and-Pop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感觉整合, 那么Pip-and-Pop效应是否同样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呢?本研究采用动态视觉搜索范式, 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空间一致性(实验1)和时间一致性(实验2)对Pip-and-Pop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视觉目标颜色变化伴随一个同侧的听觉刺激时所产生的Pip-and-Pop效应最大, 对侧条件没有发现Pip-and-Pop效应。(2)视听刺激同时呈现所产生的Pip-and-Pop效应最大, 随视听刺激呈现时间间隔的增加Pip-and-Pop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果表明, 视听时、空一致性对Pip-and-Pop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这为多感觉整合在产生Pip-and-Pop效应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 视听时、空一致性对Pip-and-Pop效应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摘要: 多感觉整合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有研究表明 Pip-and-Pop 效应产生的原因是 多感觉整合,那么 Pip-and-Pop 效应是否同样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呢?本研究采用动态视觉搜索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空间一致性(实验 1)和时间一致性(实验 2)对Pip-and-Pop 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视觉目标颜色变化伴随一个同侧的听觉刺激时所产生的 Pip-and-Pop 效应最大,对侧条件没有发现 Pip-and-Pop 效应。(2)视听刺激同时呈现所产生的 Pip-and-Pop 效应最大,随视听刺激呈现时间间隔的增加 Pip-and-Pop 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果表明,视听时、空一致性对 Pip-and-Pop 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这为多感觉整合在产生 Pip-and-Pop 效应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 红花檵木异常叶色现象与叶片内生细菌的相关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红花檵木叶片内生细菌与其季节性异常叶色现象的相关性,该文采用 平板分离培养法和16S rDNA 序列特征分析法从红花檵木五类异常叶色和正常红色 叶片*中分离鉴定内生细菌,分析不同叶色叶片的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菌水 平差异。结果表明:(1)五类异常叶色叶片内生细菌生物量更高,分离的906 株细 菌经鉴定分类为26 属40 种。(2)小叶类型叶片内生细菌种类最多且群落结构均匀, 而红黄类型的结果与其相反。(3)异常叶色叶片与正常红色叶片的菌群比较发现, 不仅其优势属、种差异明显,且在异常叶色叶片中富集大量甲基杆菌属和假单胞杆 菌属细菌,尤其是栖稻假单胞菌明显增多。(4)异常叶色叶片(小叶、红斑和红黄 类型)中富集了具有溶磷、固氮、产IAA、耐盐功能的细菌,其中有四株兼具以上 四种功能,这种富集功能菌的行为极有可能与异常叶色现象有关。该文揭示了红花 檵木异常叶色现象与特定内生细菌菌群富集密切相关,为红花檵木异常叶色的形成 机理研究提供线索,对红花檵木优质高效栽培有重要应用价值。

  • 数字医疗背景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拒绝运动康复原因的质性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11-0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基于数字医疗的远程运动康复可高效改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健康状况,然而,当前远程运动康复的参与率较低。目的 基于休闲限制理论,剖析数字医疗背景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拒绝运动康复原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2022年9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现象学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拒绝远程运动康复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分析归纳原因。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14名患者。提炼出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和结构限制因素3个主题及下属12个亚主题,即数字素养水平低下、负面疾病感知、疾病所致心理痛苦、数字医疗信任危机、个人运动习惯根深蒂固、康复团队疏离感、社交网络未充分建立、购置设备相关经济负担、恶劣气候、基层康复服务能力低下、角色压力制约可支配时间、可穿戴设备适用性欠佳。结论 患者缺乏数字医疗的素养及信任感、高水平疾病感知及心理痛苦、不佳运动习惯、康复团队及同伴间疏远、经济负担、恶劣气候、基层康复服务能力及个人时间匮乏,现有可穿戴设备适用性不足是其拒绝远程运动康复的原因。未来在强化患者数字素养、促进精神复原的基础上,需要构建远程康复中有效的支持体系与社交网络,同时加强满足数字医疗大背景要求的康复队伍建设,健全以智慧医疗为核心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补强基层康复服务配置,有助于促进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参与远程运动康复。

  • 紫癜性肾炎患儿纤维蛋白原与国际小儿肾脏病研究组病理分级及肾单位微观病变的关系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2-2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临床中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多存在纤维蛋白原(FIB)升高现象,但 FIB 与肾脏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 HSPN 患儿 FIB 与国际小儿肾脏病研究组(ISKDC)病理分级及肾单位部分微观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明确 FIB 能否评估 HSPN 患儿肾损伤轻重。方法 收集 2017 年 12 月—2022 年 12 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肾病病区住院同时行肾活检的紫癜性肾炎患儿 922 例,汇总其做肾活检期间的临床信息、FIB 及肾脏病理信息,并依据 FIB 水平将患儿分为 A 组(偏低)4.98 g/L。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探究 FIB 与 ISKDC 病理分级、肾小球系膜增生比例、新月体比例的相关性;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FIB 对肾单位微观病理变化的预测情况。结果 922 例已做肾活检的 HSPN 患儿中,FIB 为(3.48±1.01)g/L。A 组 113 例,FIB 偏低率 12.26%;B 组 734 例,FIB 标准率占 79.61%;C 组 75 例,FIB 偏高率占 8.13%。ISKDC 病理分级中Ⅱ a 型 173 例(18.76%)、Ⅱ b 型 29 例(3.15%)、Ⅲ a 型 466 例(50.54%)、Ⅲ b 型 232 例(25.16%)、Ⅳ型及以上 22 例(2.39%)(其中Ⅳ a 型 2 例,Ⅳ b 型 18 例,V 型 2 例)。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PN 患儿 FIB 及 FIB 分组与肾脏病理 ISKDC 分级(rs=0.146,P<0.001;rs=0.129,P<0.001)呈正相关性。922 例 HSPN 患儿中有 911 例(98.9%)存在系膜细胞增生,655 例(71.04%)存在新月体增生。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IB、FIB 分组均与系膜细胞增生率呈弱正相关性(rs=0.092,P=0.005;rs=0.096,P=0.003),与新月体增生率呈正相关性(rs=0.132,P<0.001;rs=0.83,P=0.012)。922 例 HSPN 患儿中肾小球急性病变 763 例(82.75%)、急慢性病变 97 例(10.52%)、慢性病变 62 例(6.73%)。HSPN 患儿 FIB 与肾小球病变的急慢性情况呈正相关(rs=0.145,P<0.001)。同时,HSPN患儿部分肾活检指标病变(新月体形成、系膜增生分叶、肾小球硬化、球囊粘连、小管炎或再生、小管细胞颗粒变性、小管间质水肿、小管炎性细胞浸润、小管萎缩、小管间质纤维化、小管腔红细胞管型、肾间质血管)与 FIB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 曲线显示,FIB 对肾小球硬化的灵敏度最高(灵敏度 =0.900,特异度 =0.303),FIB最佳截断值为 2.835 mg/L;FIB 对小管间质纤维化正向预测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0.623,对小管细胞颗粒变性反向预测的 AUC=0.641。结论 FIB 可作为一项反映 HSPN 患儿肾脏病理变化轻重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能反映肾脏病理分级的轻重,与肾小球硬化、球囊粘连等肾单位微观指标关系密切,可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2-0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退耕还林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晋西黄土区退耕22年后形成的3种典型乔木林分,包括自然恢复的辽东栎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刺槐人工纯林,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采样分析,从深度和程度两方面研究了退耕还林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土壤容重而言,自然恢复林80 cm以上土层较耕地有显著变化(P 混交林(15.04%) > 纯林(13.68%),20-40 cm土层变化程度最大;(3)土壤毛管孔隙度自然恢复林、混交林和纯林分别达到耕地的1.36,1.13和1.12倍,自然恢复林和人工林显著变化土层分别为80 cm和60 cm以上,变化程度最大的均为40-60 cm处;(4)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对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变化,有机质的增加可解释31%以上,而粘粒含量的解释度则达到44%-51%,均为极显著水平(P< 0.01)。自然恢复林对于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程度和影响土层深度都大于人工林。

  • 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APP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4-02-05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过程目前大多由医院转移至居家情境进行。移动健康应用程序帮助患者弥合了从医院向居家转移的支持缺口,促进居家康复进程,然而诸多质量问题接踵而至,其服务质量亟待把关。目的 构建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 APP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为规范、提升我国移动健康 APP 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22 年 7 月2023 年 2 月基于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拟定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 APP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18 名专家开展 2 轮函询。专家积极程度采用问卷回收率及意见提出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采用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采用得分变异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结合专家函询、层次分析法,确立最终的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 APP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果 2 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 100%,专家权威系数为 0.867,2 轮函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 0.128~0.154 和 0.151~0.197(P<0.001)。最终构建的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 APP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由软件属性、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特征三个维度组成,包含 7 项一级指标,24 项二级指标和 51 项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心力衰竭患者居家康复 APP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全面、具有科学性,对评价心脏康复 APP 服务质量及促进类似APP 服务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壳寡糖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壳寡糖(COS)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含正常豆油、氧化豆油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2%、0.04%、0.06%的COS,共配制成8种试验饲料(CG、OO、CG-200、CG-400、CG-600、OO-200、OO-400、OO-600)。其中,以油脂原料为豆油的未添加壳寡糖的饲料(CG)作为正对照组,以油脂原料为氧化豆油的未添加壳寡糖的饲料(OO)作为负对照组。将初始体重为(7.60±0.05) g的960尾异育银鲫随机分成8组,每组设3个重复(网箱),每个重复40尾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2 d。结果显示:与CG组相比,CG-20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升高了16.20%(P0.05);CG-200组肠皱襞高度增加了86.84%(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了6.59%(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下降了16.94%(P>0.05);OO组SGR下降了8.10%(P0.05),血清SOD活性下降了27.35%(P0.05),其中OO-400组肠皱襞高度增加了18.89%(P0.05),血清SOD活性上升了40.90%(P0.05)。OO-400组在SGR、肠道结构、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等指标上达到了与CG组相同的水平。本试验条件下,根据结果得出:在含4%豆油的常规饲料中添加0.02%的COS可以促进异育银鲫生长,改善肠道结构,提高鱼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氧化豆油会对异育鲫鱼的生长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在该饲料中添加0.04%的COS可改善由氧化豆油引起的负影响,使异育银鲫的健康程度达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