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西北干旱区绿洲葡萄园净碳交换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研究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和其碳源汇形成机制对于指导绿洲农业固碳减排至关重要。基于敦煌干旱绿洲葡萄园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CO2通量和相关环境因子数据,估算2019年生长季(5—10月)葡萄园的碳收支总量,同时探究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日、季动态及其对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水汽压差(VPD)和空气温度(Ta)等的响应。结果表明:(1)生长季期间,葡萄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累计量分别为-647.3、883.2 g C·m-2和1530.5 g C·m-2,Re/GPP值为57.7%,表明其碳消耗强度较低,为强烈的碳汇过程。(2)生长季NEE量变化呈单峰型(7月峰值),与空气温度的季节变化相似。这表明在水分供应充足的基本条件下,空气温度对于NEE具有显著影响。(3)生长季NEE受到LAI、PAR、VPD、Ta等生物物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整个生长季PAR是与其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通过驱动光合作用增加固碳量;生长季LAI先增加后减少,光合固碳量也相应受到影响,进而造成NEE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保持VPD处于适宜的范围(20~35 hPa),可有效地提高其固碳能力。

  • 端壁叶间装配缝尾段泄漏流气膜冷却特性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1-23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为了揭示端壁装配缝几何参数对叶片尾缘下游部分的气膜冷却特性影响机理,本文对GE-E3直列叶栅中的装配缝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槽缝几何参数对叶片尾缘的冷却特性具有较大影响。装配缝两侧端壁中,靠近吸力面端壁高于另一侧端壁对提高端壁气膜有效度具有有利作用。双侧切角结构虽然提高了靠近装配缝区域的气膜有效度,但增大了冷却盲区。装配缝结构应以靠近吸力侧偏高的几何关系和提高冷却出流速度为目标进行设计和优化。

  • 端壁叶间装配缝尾段泄漏流气膜冷却特性

    分类: 动力与电气工程 >> 工程热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7-10-30 合作期刊: 《工程热物理学报》

    摘要: 为了揭示端壁装配缝几何参数对叶片尾缘下游部分的气膜冷却特性影响机理,本文对GE-E3直列叶栅中的装配缝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槽缝几何参数对叶片尾缘的冷却特性具有较大影响。装配缝两侧端壁中,靠近吸力面端壁高于另一侧端壁对提高端壁气膜有效度具有有利作用。双侧切角结构虽然提高了靠近装配缝区域的气膜有效度,但增大了冷却盲区。装配缝结构应以靠近吸力侧偏高的几何关系和提高冷却出流速度为目标进行设计和优化。

  • 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6-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发展对于全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所辖城市20072019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刻画,并分别采用引力模型和均衡函数分析七大城市群间绿色发展的关联特征和城市群内部的均衡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序特征来看,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以2014年为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城市群所辖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低效率空间集聚现象。(3)从关联特征来看,不同城市群间绿色发展的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关联关系主要有单向溢出关联、双向溢出关联和无关联。(4)从均衡特征来看,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与其均衡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各城市群在绿色发展效率和均衡度的关系上主要呈现低效率-高均衡度、低效率-低均衡度和高效率-低均衡度3种类型。

  • 基于Lévy分布的柔软自适应演化采样算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4-17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已经有相关工作将演化思想引入采样算法中,并结合Lévy分布提出了自适应的采样算法。针对Lévy分布的参数设置和“厚尾”特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改进了基于Lévy分布的演化采样算法,通过设置该分布的参数α值为1.0,1.3,1.7,2.0,分别对应四种转移概率分布,从而增加了生成的候选样本的多样性。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改进算法在收敛速率和精度上优于基于高斯分布、柯西分布,对称指数分布的演化采样算法和其他自适应的演化采样算法。

  • “亚洲水塔”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作为“亚洲水塔”,拥有广大的冰川、冻土和湖泊,是重要的储水区域,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水分资源。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水分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水,同时温度的改变会通过调节蒸发散而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文章从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和结构,植被物候、覆盖度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等多个角度,综述近年来水资源变化给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内部机制,为理论研究和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在群落组成和结构方面,水分条件改变引起群落盖度和多样性改变,影响草地群落物种的比例及其相对重要性,进而驱动群落演替。在物候方面,增加季前降水使春季物候提前,生长季降水的增加使秋季物候推迟,季前降水同时调节了物候对温度的响应。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总体态势为变好,但局部变化存在差异,增温和降水的非协调性变化对植被造成复杂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生态控制因子存在差异。水源涵养功能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未来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式,关注气候要素和植被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量的耦合作用,探究各组分的作用效果和强度。

  • 近56 a新疆北部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根据新疆北部40个站点1961—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北疆地区近56 a气候变化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气候总体呈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的暖湿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4 ℃·(10a)-1速率上升,年降水量递增速率12.05 mm·(10a)-1;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气温在1991年发生突变后升高,降水量1987年出现突变后逐渐增多;年平均气温变化表现出6 a、14 a和28 a周期性规律,降水量变化有4 a、12 a和22 a的规律;在空间上,气温增速东西大于南北,降水量增量山区多于平原和盆地,西部多于东部。

  • 近56 a新疆北部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根据新疆北部40个站点1961—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北疆地区近56 a气候变化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变化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气候总体呈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的暖湿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4 ℃·(10a)-1速率上升,年降水量递增速率12.05 mm·(10a)-1;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气温在1991年发生突变后升高,降水量1987年出现突变后逐渐增多;年平均气温变化表现出6 a、14 a和28 a周期性规律,降水量变化有4 a、12 a和22 a的规律;在空间上,气温增速东西大于南北,降水量增量山区多于平原和盆地,西部多于东部。

  • 我国“五计学”演化过程及其进展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7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以及知识计量学并称为五计学,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结合文献主题调研,定量分析我国五计学发展现状,梳理我国五计学各分支主题演化过程及学科建设进展,以期为我国五计学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设计六维研究框架,分别从科研成果、科研基金、课程教育、人才与机构、科学评价、软件与工具6个维度进行数据调研,进而利用Citespace绘制文献主题演化时序图谱,分析我国五计学各分支演化过程与发展现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五计学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发文量、项目支持、课程教育、实践应用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我国五计学研究自主创新意识加强,一方面针对本国问题研究、开发了一批中文数据库、中文文献分析工具等,另一方面,由学科建设初期对国外文献的介绍、验证研究转变为对五计学理论、方法、工具、应用的创新研究;我国五计学研究的学科交叉特征突出,不仅学科发展融合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方法技术,而且在医学、化学等领域研究前沿预测、核心作者发现等方面得以应用;我国五计学研究对象广度增加,包含了文献、科学活动、网络信息、知识资源等计量对象;我国五计学研究内容由文献载体向知识单元的细粒度分化。

  • 西北干旱区葡萄净光合速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葡萄作为西北干旱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认识其光合生产过程对种植栽培至关重要。 为探究大田自然条件下葡萄光合生理特征及影响葡萄光合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于 2019年6—9月份测定葡萄(品种:无核白)叶片光合作用及其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采用通径 分析方法分析各因子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确定其主要影响因子。另外,在 全天分时段模式下进一步分析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各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1)葡萄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型曲线变化特征;(2)葡 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极显 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3)各月影响葡萄叶片净光合速 率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6月、8月和9月为蒸腾速率,而7月为气孔导度;(4)6—9月的葡萄 叶片净光合速率与空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的响应均呈“迟滞回环”关系, 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5),与胞间CO2浓度呈指数函数关系 (R2=0.53)。研究表明,葡萄对西北干旱区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控制蒸腾速率 和气孔导度来优化管理并提高产量,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子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 科技支撑西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8-03-21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在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其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制约了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自建站以来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监测,开展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与建设基础理论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及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在学科建设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高原生态学研究的新方法,建立了高原生态过程、机理与区域格局相结合的研究局面;在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高原草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广泛的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变化影响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的基础理论,还推进了高原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拉萨站已经成为在青藏高原腹地从事生态学研究的支撑平台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

  • 西北干旱荒漠绿洲区葡萄园水热通量特征及其 主要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提高干旱绿洲区农田地表过程的科学认识及改善农业水管理,该文基于涡度相关技术,运用葡萄园生长季能量平衡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水热通量变化特征,以及干旱平流和冠层导度(Gc) 在不同生长阶段上对水热通量的影响。此外,我们应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潜热通量(LE)的影响路径和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日尺度上,LE呈现出不同程度多峰状;其余水热通量总体上呈单峰状。整体上,各生长阶段日间净辐射(Rn)>LE >感热通量(H)>土壤热通量(G)。G 相较于􀀁Rn 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2)整个生长季上,LE 和􀀁H 分别占白天可利用能量(Rn–G)的􀀁86%和􀀁14%,表明􀀁LE 始终是白天葡萄园可利用能量的主要消耗项。干旱平流对白天􀀁LE 的贡献范围为􀀁5%~59%,全生长季平均贡献为􀀁28%;Gc 对􀀁LE 的影响在生长季上呈动态变化,且在新梢生长期和落叶期对􀀁LE的影响强于中间生长阶段。(3)LE 主要受􀀁Rn 的影响,饱和水汽压差(VPD)和气温(Ta)对􀀁LE 的影响程度相近且仅次于􀀁Rn。通经分析表明,Rn 主要通过直接作用方法影响􀀁LE,VPD和􀀁Ta 主要通过􀀁Rn 对􀀁LE 产生间接作用。总之,西北干旱荒漠绿洲葡萄园水热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和季节变化特征,环境因子对其影响明显且各自影响程度与路径存在差异。

  • 核天体物理实验中的原位正电子湮灭测量方法

    分类: 核科学技术 >> 辐射物理与技术 提交时间: 2024-04-10

    摘要: 在核天体物理关心的热核反应中,有一些可以产生短寿命的正电子放射性产物,这些反应产物发射的正电子会在靶中与电子发生湮灭,继而产生一对能量为511 keV的γ射线,可以通过测量这一对γ射线来得到反应产额,从而计算出核反应截面以及天体物理S因子。以往的实验通常将靶辐照后转移到屏蔽体内进行离线活度测量,近期有研究提出了在实验终端上原位测量正电子湮灭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借助511 keV-511 keV γ射线对的方向相反特性,利用探测阵列的对向单元进行空间符合测量,压制本底干扰。本文基于近期自主研发的大型模块化BGO阵列LAMBDA-II,在地面实验室利用强流质子束打靶,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和验证,为将来进一步将该方法应用到核天体物理研究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