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直觉还是推理?社会行为的决策模式与人性感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08

    摘要: 亲社会行为背后可能有着复杂的决策机制,然而鲜有研究关注人们在实施亲社会行为时采取的不同决策模式对社会认知和判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4项实验(N = 1657),考察了在高、低情感唤起场景中,人们对于采取直觉或推理决策模式的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结果发现:在高情感唤起情境中,直觉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本质属性维度高于推理亲社会行为者,但在独特属性上没有差异(实验1~3);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中,推理亲社会行为者人性中的独特属性维度高于直觉亲社会行为者,本质属性上的结果则可能依赖于情境(如后果等,实验2~4)。因而,实验4在低情感唤起情境下引入了积极和消极的行为后果,发现积极的行为后果可能增加对直觉亲社会行为者的人性判断。该研究贴合复杂的现实社会情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亲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并加深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

  • 集体仪式促进凝聚力:基于动作、情绪与记忆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集体仪式对群体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国外心理人类学家提出的“宗教模式理论”深刻阐述了集体仪式产生群体凝聚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集体仪式的心理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集体仪式促进凝聚力、同步动作影响亲社会行为, 以及集体仪式导致群际偏差等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对集体仪式促进凝聚力的心理机制进行系统地考察, 并将激发愉悦情绪的集体仪式也纳入到研究范畴中。

  • 社会行为中的从众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从众心理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亲社会从众行为包括利他从众、公平偏好从众、信任从众、慷慨从众等。亲社会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包括模仿理论与动机改变理论。亲社会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包括奖赏加工与错误加工神经回路。社会价值取向、人际信任水平与人际敏感性对亲社会从众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亲社会从众效应的稳定性、个体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的亲社会从众行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跨文化角度入手。

  • “追名弃利”:权力动机与社会存在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目前关于权力动机的研究主要关注权力动机的阴暗面, 但是对权力动机的积极面尚不清楚。本研究从公平与合作行为的角度出发, 分别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和公共物品博弈任务, 探讨不同权力动机水平个体在内隐(眼睛线索)或外显(他人在场)社会存在下的亲社会行为是否不同。结果发现, 在眼睛线索或他人在场条件下, 相对于低权力动机者, 高权力动机者表现出更高的公平与合作水平。然而当没有社会存在线索时, 高低权力动机者的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高权力动机者出于名誉和地位的策略考虑, 也会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 社会行为中的从众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0-31

    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从众心理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亲社会从众行为包括 利他从众、公平偏好从众、信任从众、慷慨从众等。亲社会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包括模仿 理论与动机改变理论。亲社会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包括奖赏加工与错误加工神经回路。社会 价值取向、人际信任水平与人际敏感性对亲社会从众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方 向可以从亲社会从众效应的稳定性、个体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的亲社会从众行为研究、临床 研究以及跨文化角度入手。

  • 微博言语暴力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季节变化趋势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22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言语暴力行为和网络亲社会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二者本质上都是个体情绪的表达,与个体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爬虫技术,对当前国内最流行的社交软件微博的数据进行爬取,获得言语暴力和亲社会行为的词频数据,对二种行为的时间趋势和季节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博言语暴力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在一年之中的时间趋势有很高的一致性。微博言语暴力词频在不同季节上差异显著(F=2.935,P=.037),其中,冬季词频显著高于秋季;微博亲社会词频在不同季节上的差异也显著(F=14.51,P<0.05),其中,冬季词频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 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 助人者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摘要: 助人者在决定是否主动展示自己的利他行为时常常面临困境,既希望获得他人赞赏,又害怕招致负面评价。对利他行为的炫耀是否真的会遭到负面评价?助人者对社会评价的预测准确吗?本研究通过7个实验(N = 1362),揭示了利他炫耀中的预测偏差及其潜在机制:对于利他炫耀行为,助人者会低估来自旁观者的社会评价;感知到的利他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化对利他炫耀行为及其社会评价的理解,为鼓励助人者主动传播利他行为并进而在社会层面增强利他氛围提供依据。

  • 光照对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体重污名指个体因超重或肥胖受到的社会污名, 主要表现为公众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偏见、消极态度, 其测量主要从公众和被污名群体自身展开。它会对被污名个体的心理、行为、身体产生消极影响, 且这些影响之间存在递进关系。现有体重污名干预研究主要聚焦于减少公众污名、降低体重以及缓解体重污名消极心理影响三个方向。未来研究可以在体重污名影响机制、测量工具和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方面进一步扩展。

  • 羞愧对社会行为影响的三水平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羞愧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 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并不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整合相关实证研究, 检验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计纳入26篇文献, 85个效应量, 总样本量为5823人。主效应检验发现, 羞愧组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羞愧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调节效应检验发现, 暴露情境比掩蔽情境更能诱发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 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情境(暴露情境或掩蔽情境)调节作用显著, 但年龄、文化背景、羞愧诱发方法、羞愧类型及亲社会行为类型等变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保证了纳入文献信息的完整性, 从而就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 有助于拓展人们对于羞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及调节机制的认识。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认知因素和个体特征在羞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作用, 考察羞愧与其他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差异。

  • 儿童的人际运动同步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际运动同步是一种“社会胶粘剂”, 能促进儿童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人际运动同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升, 其同步表现受到运动方式、节奏刺激类型、同步对象等因素影响。在人际运动同步过程中, 时间感知、运动计划和运动执行三大认知因素参与其中, 既制约着个体同步能力的发展, 也影响个体同步的表现。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 孤独症儿童表现出异常的人际运动同步。未来的研究不仅要探讨孤独症儿童人际运动同步的异常机制, 还要更多关注人际运动同步训练在孤独症群体中的实际应用和干预效果。

  • 羞愧对社会行为影响的三水平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4

    摘要: 羞愧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并不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整合相关实证研究,检验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计纳入26篇文献,85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5823人。主效应检验发现,羞愧组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羞愧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暴露情境比掩蔽情境更能诱发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情境(暴露情境或掩蔽情境)调节作用显著,但年龄、文化背景、羞愧诱发方法、羞愧类型及亲社会行为类型等变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保证了纳入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就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人们对于羞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及调节机制的认识。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认知因素和个体特征在羞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作用,考察羞愧与其他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差异。

  • 促进还是阻碍:调节定向对不同社会阶层社会行为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6-14

    摘要: 近来研究表明应该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理解理解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四个实验,我们引入调节定向考察了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社会阶层本身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比较有限,但相比于较高社会阶层的个体,较低阶层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调节定向的影响(研究1、2a和2b)。而这种不对称的敏感性导致了不同阶层间在亲社会性的差异,尤其是对于持有可提升亲社会性的调节定向的人群(研究2a和2b)。此外,还发现调节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框架依赖效应。在正性框架中,促进定向会增加亲社会性,而在负性框架中则会减少亲社会性,而预防定向则相反(研究1-3)。这一现象可以用决策时的安于现状策略来解释(研究3)。这些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社会阶层、调节定向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

  • 内疚与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5

    摘要: 内疚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被认为具有亲社会作用,但很多研究却发现内疚并不总能促进亲社会行为。为了明确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分析造成结论分歧的可能原因,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共有46篇文献92个独立样本纳入元分析(N = 17248)。元分析结果表明:(1)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亲社会行为类型的调节,相比较捐赠、助人、环保行为等,特质内疚与补偿之间的相关更强;(2)启动内疚状态能显著提升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呈较小的效应量,亲社会行为对象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感到内疚的个体更愿意对受害方做出亲社会行为;(3)p曲线(p-curve)分析发现,两个元分析研究的p曲线均呈显著右偏态,表明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均存在真实的效应,而不是出版偏倚或者p hacking导致。

  • 音乐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摘要: 音乐在人类进化中的价值可能与其社会功能有关。研究表明,音乐聆听和联合音乐活动促进了亲社会行为以及亲社会技能的发展。为了解释这些效应,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认为音乐通过情绪感染提升了个体的共情和积极情绪体验,其节奏产生的夹带作用促进了个体间同步性,同时,情绪感染和节奏夹带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强音乐的亲社会效应。催产素、内源性阿片系统、多巴胺奖赏系统以及听觉-运动耦合可能是音乐亲社会效应的潜在神经生物学基础。未来研究可基于多通路的理论模型来检验音乐的亲社会效应及其中介机制,为音乐-社会联结假说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 青少年社会行为的网络分析及核心维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2-18

    摘要: 早期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概念包括遵规-公益、关系、利他、特质四个维度。本研究探索了中国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到高中,N = 9,160)亲社会行为四维度和15题项的网络结构,发现无论是整体网络,还是性别及学段网络,遵规-公益维度的预期影响指数都最高,之后依次是利他、关系及特质维度。网络比较结果显示,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网络结构和题项网络结构均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但存在学段间的差异,高中生的网络整体强度显著弱于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这项研究为理解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拓宽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提示未来研究可通过干预遵规-公益维度和利他维度来促进青少年整体亲社会行为发展。

  • “近朱者赤”:同伴捐赠决策信息对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容易受到同伴影响, 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影响, 较少考察同伴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招募了77名12~15岁青少年(Mage = 14.06 0.74岁, 32名女生)被试, 结合自适应行为实验范式和冲突信息源范式, 考察了信息提供者(同伴vs.成人)和社会信息的性质(均利他、均利己、冲突)对青少年(付出实际代价的)捐赠行为的影响, 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特质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相比较利己信息的影响, 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利他信息的影响, 从而提高捐赠数额。特别是, 当同时观察到冲突信息时, 青少年仍然受到利他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榜样而非成人榜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调节了青少年的亲社会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积极的同伴影响, 同伴道德榜样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助益。

  • 共情对灾后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21

    摘要: 以雅安地震极重灾区芦山县的542名中学生为被试,在地震发生3.5年后,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测查被试的共情能力,并在震后4.5年采用感恩问卷、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创伤后成长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测查被试的感恩、社会支持、PTG和亲社会行为,从追踪的视角考察地震后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PTG)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共情可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可分别通过感恩、社会支持和PTG的中介进行;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感恩经社会支持、感恩经PTG、社会支持经PTG、感恩经社会支持再经PTG的链式中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正向预测作用。这一发现提示,未来的创伤后心理辅导工作应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 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有关成人社会权力认知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及理论, 但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近期才受到关注。社会权力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权力经常体现在社会支配及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从很早开始, 儿童就能基于不同的线索来判断社会权力, 儿童基于这些线索的认知发展有进化上的适应意义。儿童对社会权力获得方式的认知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年幼儿童更认可基于支配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 而年长儿童更认可基于声望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会影响选择性信任、资源分配及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需要考虑影响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儿童社会权力对社会行为影响的过程机制, 并考虑文化因素和早期互动经验对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影响。

  • 基于直觉的亲社会性:来自社会启发式假设的思考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亲社会属性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多数关于亲社会性的理论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人类本能地自私, 亲社会行为是对自私进行反思控制的结果。亲社会性直觉模型却提出了相反的假设, 认为在许多情况下, 亲社会行为不需要主动控制自私冲动, 它本身就可以以直觉的(或冲动的)方式出现。亲社会性自动化的行为特征、奖赏寻求的神经特征, 以及儿童亲社会性的早期发展都为亲社会性直觉模型提供了支持性证据。社会启发式假设可以对个体的直觉亲社会性进行解释, 并从情境和个体两个方面对影响直觉亲社会性的因素进行了预测。这不仅为研究者重新思考亲社会行为的根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为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

  • 组织中权力如何促进社会行为?责任感知的中介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如何善用权力惠及于民既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也是一个关键的管理实践问题。以往学者主要关注组织情境中权力对亲社会行为的消极作用, 对积极作用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梳理组织中权力正向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文献, 发现责任感知在权力促进亲社会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掌权者在行使权力时会考虑自身需求、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与组织的关系, 从而增强责任感知, 且不同路径会受个体层面、人际层面和组织层面的潜在因素影响。权力通过责任感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综合模型, 对组织以及掌权者如何善用权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