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改良对杉木和种实性状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遗传改良对主要造林用材树种叶和种实性状的影响,阐明性状的变异趋势,该文以杉木 第 4 轮育种的精选树(改良群体)、四省五地的表型优树与古树(未改良群体)为研究对象,调查了 218 个无性系的针叶和种实性状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对比方法,研究遗传改良对杉木及不同类型杉木 的表型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遗传改良对杉木针叶和球果部分表型性状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 和聚类分析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未改良群体的针叶长、针叶宽和出籽率分别比改良群体小 13.28%、 10.81%和 33.90%,其他性状表现为未改良群体大于改良群体,差异在 10.90%~27.03%之间。未改良群体 球果长、球果宽和出籽率的变异系数,分别比改良群体大 9.14%、12.73%和 15.38%。(2)球果长、球 果宽、苞鳞长和苞鳞宽 4 个性状,在未改良群体中仅有球果长和球果宽(0.931)、苞鳞长和苞鳞宽(0.622) 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经遗传改良后,该 4 个性状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四川雅安 (SCYA)的球果长和球果宽性状比改良群体大 48.83%和 53.26%,安徽黄山(AHHS)的百粒重比改良 群体大 16.92%。(4)遗传改良导致松张型球果的杉木比例降低,紧包型和反翘型球果的杉木比例增加。 该研究认为杉木的遗传改良导致球果大小下降,改变了不同针叶和球果类型的比例,同时会改变针叶性 状和种实性状的相关性,将为杉木种质资源评价和未来多目标育种提供依据。

  • 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养分变化特征,在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选择了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 种林分,分析了马尾松针叶和根系的C、N、P 含量和比值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显示:(1)所有龄林与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N:P 比值均大于16,表明该地区马尾松明显受P 限制,幼龄林更加明显。(2)马尾松针叶C 含量随着林龄增长逐渐增大后下降,N 与P 含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导致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呈微弱上升趋势但没达到显著水平;根系C 含量、P 含量和C:N 比值逐渐增大,N 含量、C:P 比值和N:P 比值呈U 字型且都在幼龄林最大;针叶和根系在成熟林阶段均具有较高的P 含量和最高的C 含量。(3)中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的C 和N 含量较高且P 含量最高,C:N 比值较低且C:P 比值和N:P 比值最低;根系的C、N 和P 含量较高,而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较低。(4)马尾松的根系养分尤其是P 含量在不同龄林和不同密度林之间的变化比针叶更加剧烈,且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比针叶更强。上述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受P 限制,在低龄林加强P 肥管理和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中等密度)则有利于缓解马尾松受P 限制的状态。

  • 资源冷杉与元宝山冷杉精油成分的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比较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冷杉(Abies ziyuanensis)和元宝山冷杉(A. yuanbaoshanensis)针叶精油化学组成成分,以期为开发利用两种冷杉针叶精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采用GC-MS分析确定其精油化学物质成分,并基于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学物质21种和22种,其中15种为两种冷杉共有成分;烯烃类物质是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占比分别为95.94%和95.02%。两种冷杉共有成分中β-蒎烯、1-石竹烯、莰烯、a-石竹烯和异松油烯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而非共有成分方面,资源冷杉中a-松油醇和a-蒎烯以及元宝山冷杉中a-依兰油烯和叶醇均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

  • 樟子松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采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针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溶剂提取法对樟子松针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应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对提取浸膏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质谱,核磁('H-NMR和‘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并对提取浸膏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从樟子松针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叶酸(1)、松叶酸甲酷(2), 18a-acetoxylabd-8(17)-en-l5-oic acid(3), 4-eplimbricataloic acid (4), 15一乙基一18一松叶酸甲酷(5), 15-acetoxy-labda-8(17) } 13E-then-l8-al (},邓一轻基脱氢极酸(7), 7a-轻基脱氢极酸(8), endo-peroxide (9), a一杜松醇(10) , /}一谷当醇(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酷(12), 7R } 11R-phytol (13)、正二十四烷醇(14), N-octacosan邓-of (15)。其中,化合物9} 13} 14和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正己烷萃取浸膏在浓度为5100 mg } mL-‘时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抱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3%}71%和56%}70%,在浓度为50 mg } mL-‘和100 mg } 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1%和69%。该研究课题进一步明确了樟子松针叶中的化学成分,为其活性测试及应用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