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及临界值研究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11-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背景  皮瓣移植是手术修复各类伤口的常用方式,皮瓣温度反映了皮瓣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危象,但如何准确测量皮瓣温度及其对血管危象的具体预测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五点”和“单点”皮瓣温度差异及其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与最佳临界值。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7月接受皮瓣手术的成年住院患者,从手术后第1天开始,每2小时一次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按照皮瓣中心点、边缘12点、3点、6点、9点的“五点法”测量皮瓣温度,距离每个部位3cm停顿3秒获取温度读数,取“五点”温度的平均值,与皮瓣中心点的单点温度比较,同时采用“棉签压迫法”监测皮瓣的毛细血管反应,观察皮瓣颜色,连续监测5天。结果  共纳入66例各类皮瓣手术患者,男、女各占59.09%(39/66)和40.91%(27/66),平均年龄(45.17±16.77)岁,手术后1-5天的“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的变化规律均为术后第1天温度最低,此后逐渐升高。血管危象发生率为15.15%,主要发生于手术后3天内,“五点”皮瓣温度低于“单点”皮瓣温度(P<0.001)。绘制“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五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5%CI:0.74,0.99),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0%和75%,约登指数为0.65,最佳临界值为35.96℃;“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61,0.91),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0%和71%,约登指数为0.41,最佳临界值为36.18℃。结论  “五点”皮瓣温度低于“单点”皮瓣温度,前者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稍优于后者,临床采用“五点法”测量的皮瓣温度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