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护理学 >> 护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2
摘要:电击伤是常见的创伤之一,伴随高压电流通过身体,通常有一个入口,多个出口,容易出现毁损性损伤、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及继发感染,病情变化快。血压监测是准确、及时判断病情的常用方法。本文分析对比1例高压电击伤后双上肢、右下肢截肢患者的有创血压(IBP)无创血压(NBP)监测结果,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讨论IBP、NBP监测之间差异性,为临床有效监测重症创伤患者血压提供参考。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3-06-09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背景 创伤是一个发生率高、耗费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预防和控制感染是创伤性伤口处理的一大挑战,而创伤后长时间不进行皮肤清洗在影响舒适度的同时将增加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尽管很多患者创伤后有洗浴的意愿,然而何时洗浴、如何洗浴尚不明确,因此,构建适宜的带伤洗浴方案对保持皮肤和伤口清洁十分必要。目的 构建适合我国创伤性伤口患者使用的居家带伤洗浴方案,为保持创伤患者的皮肤清洁、改善伤口愈合结局提供可行的护理方案。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原始文献,通过循证分析、归纳、小组讨论,形成创伤性伤口患者居家带伤洗浴方案的条目初稿。纳入 15 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伤口护理专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修改和完善带伤洗浴方案,每轮函询间隔 1 周,采用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评价函询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变异系数评价函询结果的一致性,当变异系数 <0.25 时表示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停止函询,形成修改稿。纳入门诊创伤性伤口患者 30 例进行预试验,采用 Likter 5 级评分验证带伤洗浴方案的便利性、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讨论修改后形成最终方案。结果 纳入 23 篇相关文献,循证分析、讨论后形成了“洗浴前准备”“洗浴操作”“洗浴后处理”3 个一级条目、8 个二级条目、9 个三级条目和3 个四级条目的创伤性伤口患者居家带伤洗浴方案初稿。15 位专家进行 2 轮函询后意见趋于一致,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 93.75% 和 100.00%,权威系数分别为 0.947 和 0.957。第一轮各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 0~0.25、0~0.23,第二轮各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 0.09~0.18、0.07~0.14,共删除条目 2 个,修改条目 5 个,新增条目 2 个,形成了修改稿。30 例创伤伤口患者依从洗浴方案每周洗浴(2.70±0.47)次,每次洗浴时间 10~15 min,便利性评分(4.67±0.48)分,依从性评分(4.70±0.47)分,未发生与洗浴有关的不良事件及洗浴有关的伤口感染。结论 本研究构建创伤性伤口患者居家带伤洗浴方案过程中,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高,获得了函询专家的一致认可。预试验中 30 例创伤伤口患者的依从性高,带伤洗浴方案安全、便利,可用于我国创伤性伤口患者居家带伤洗浴。
分类: 医学、药学 >>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 提交时间: 2023-11-16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背景 皮瓣移植是手术修复各类伤口的常用方式,皮瓣温度反映了皮瓣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状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危象,但如何准确测量皮瓣温度及其对血管危象的具体预测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五点”和“单点”皮瓣温度差异及其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与最佳临界值。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7月接受皮瓣手术的成年住院患者,从手术后第1天开始,每2小时一次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按照皮瓣中心点、边缘12点、3点、6点、9点的“五点法”测量皮瓣温度,距离每个部位3cm停顿3秒获取温度读数,取“五点”温度的平均值,与皮瓣中心点的单点温度比较,同时采用“棉签压迫法”监测皮瓣的毛细血管反应,观察皮瓣颜色,连续监测5天。结果 共纳入66例各类皮瓣手术患者,男、女各占59.09%(39/66)和40.91%(27/66),平均年龄(45.17±16.77)岁,手术后1-5天的“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的变化规律均为术后第1天温度最低,此后逐渐升高。血管危象发生率为15.15%,主要发生于手术后3天内,“五点”皮瓣温度低于“单点”皮瓣温度(P<0.001)。绘制“五点”皮瓣温度和“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五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5%CI:0.74,0.99),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0%和75%,约登指数为0.65,最佳临界值为35.96℃;“单点”皮瓣温度预测血管危象的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61,0.91),灵敏度和特异度为70%和71%,约登指数为0.41,最佳临界值为36.18℃。结论 “五点”皮瓣温度低于“单点”皮瓣温度,前者预测血管危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稍优于后者,临床采用“五点法”测量的皮瓣温度更准确。
分类: 医学、药学 >> 临床医学 提交时间: 2022-10-28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背景 老年人因皮肤干燥、松弛缺乏弹性,皮肤耐受性下降等衰老特征,更容易受到压力影响而发生压力性损伤,适宜的减压床垫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关键。目的 监测老年卧床患者平卧于两种减压床垫期间,骶尾部皮肤压力与温度变化,实现比较两种床垫的减压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符合参研条件的住院老年卧床男性患者共45例,分成两组。A组使用凝胶减压床垫(23例);B组使用充气减压床垫(22例),每2h翻身一次,连续使用7d。每日固定3个时间点监测患者平卧位期间骶尾部最大压力值和局部皮肤温度,3个时间点分别为平卧位的开始及1h、2h后的时间点。使用床边压力图监测系统,测量骶尾部的最大压力值,同时使用手提式测温仪测量局部皮肤温度。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比较两种床垫对老年卧床患者骶尾部的皮肤压力及温度变化,以判断其减压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使用减压床垫1h后的骶尾部最大压力值相对基线,分别增加了1.29±1.25mmHg和7.38±1.28mmHg (p<0.01);使用2h后,分别增加了4.51±1.28mmHg和14.96±1.31mmHg(p<0.001)。平卧位时骶尾部压力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凝胶床垫组增加幅度小于充气床垫组(p<0.01)。两组患者使用减压床垫1h后的骶尾部皮肤温度相对基线,分别增加了0.07±0.04℃和0.27±0.04℃(p<0.01);使用2h后分别增加了0.18±0.06℃和0.68±0.06℃(p<0.001)。平卧位时骶尾部皮肤温度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而增高,但凝胶床垫组增加幅度小于充气床垫组(p<0.01)。两组干预期间均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结论 住院老年卧床男性患者使用两种减压床垫平卧1h、2h后的骶尾部压力、皮肤温度均有所增高,凝胶床垫的增量均小于充气床垫,也反映出凝胶床垫在控制骶尾部压力和皮肤温度的效果上优于充气床垫。
分类: 物理学 >> 普通物理:统计和量子力学,量子信息等 提交时间: 2022-11-22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目的:横断面调研全国13个省46所三级医院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流行特征,分析Braden量表及其六个分量表预测压力性损伤和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危险的作用。方法:招募入选46所医院参与横断面调研, 1060名培训合格的护士采用便利抽样,在统一时间内使用一致的调研工具、方法和流程,纳入18岁以上的成年住院患者,检查全身皮肤是否发生压力性损伤,并采用Braden量表从感知觉、潮湿度、活动能力、移动能力、营养摄入、剪切和摩擦力六个分量表逐项评分,总分6-23分,分数越低发生压力性损伤危险越高。统计软件分析Braden量表及其六个分量表预测压力性损伤和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及其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 结果:共获得有效资料60555例,男性32518例(53.70%),女性28037例(46.30%),平均年龄55.88±17.16岁,压力性损伤总现患率1.67%(n=1010),其中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现患率0.74%(n=448)。男性现患率高于女性(2.08%vs 1.19%),ICU和≥80岁者压力性损伤现患率最高(10.58%和5.98%)。Braden量表预测成人压力性损伤和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危险的AUC分别为 0.95和 0.91 ,敏感度分别为0.92和0.90, 特异度分别为0.87和0.79,约登指数分别为0.79和0.69。Braden量表≤19分界值预测压力性损伤危险的AUC和约登指数最大(0.83和0.51),其中活动能力、摩擦和剪切力、移动能力三个分量表预测压力性损伤发生危险的AUC(0.92-0.81)和约登指数最大(075-0.71)。结论:Braden量表适用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预测压力性损伤发生危险,总分≤19分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其中活动能力、摩擦和剪切力以及移动能力分量表的预测作用最大,在人员紧张或特殊环境下采用三个分量表预测压力性损伤危险,可提高效率,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