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酸酶在饲料中超量添加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植酸酶作为常规饲料添加剂已经普遍应用于饲料中,用于分解饲料原料中的植酸,释放磷元素,降低用于提供有效磷的磷酸氢钙或其他原料的使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植酸酶的添加量还远远达不到其应有的功效,超量添加植酸酶可以分解超过90%的植酸,还可以提高蛋白质、脂肪、淀粉及矿物质元素的利用率,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 10 个马齿苋类型的脂肪酸和草酸含量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和比色法测定了十种不同来源马齿觅茎、叶中脂肪酸和草酸含量。结果表明,脂肪酸和草酸在10个不同类型马齿觅茎、叶中的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显著性。与叶片相比,茎中的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马齿觅茎、叶中以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测出两种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是亚麻酸(c}-3脂肪酸)和亚油酸(c}-6脂肪酸)。不同类型马齿觅叶片和茎中。-3和。_6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2.71%^'70.91%和9.30%^ 13.31%,以及26.04%^36.02%和31.61%^43.19%0‘金湖’和‘南阳’马齿觅叶片和‘金湖’马齿觅茎中。-3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国产马齿觅类型,尤其是茎中的。6/} 3比例明显小于国外马齿觅类型。马齿觅茎中的草酸含量明显高于叶。除‘山东’、`Iran’和‘Pakistan’马齿觅茎中的草酸显著积累外,其它类型马齿觅茎中的草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因此,马齿觅适宜早采收。‘金湖’和‘南阳’,尤其是‘金湖’类型的马齿觅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荐的马齿觅类型。

  • FoxO1在胰岛β细胞代谢灵活性受损及失代偿进程中的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02-1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众所周知,葡萄糖及脂肪酸是胰岛β细胞的关键代谢底物,葡萄糖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是维持机体血糖稳态平衡的关键。胰岛素抵抗发生时,β细胞对能量代谢底物的选择失调,加速胰岛β细胞由代偿到胰岛β细胞失代偿的进程,是肥胖胰岛素抵抗最终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核转录因子FoxO1属于Fox家族成员,在胰腺内广泛表达,在β细胞的代谢,发育,增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鉴于FoxO1在维持胰岛β细胞功能中的关键作用,现着重对FoxO1在胰岛β细胞代谢灵活性受损及失代偿过程发生中的作用调节进行阐述。为其作为调控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键靶点提供参考。

  • 饲粮阴阳离子差对围产期奶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及犊牛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前期饲粮阴阳离子差(DCAD)对产后奶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及犊牛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取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2~4胎次、体重相近、预产期相近的围产前期(产前28天)中国荷斯坦奶牛20头,分为4组,每组5头。4组分别在围产前期饲喂DCAD为+262.31、+130.26、+78.51、+6.67 mmol/kg(干物质基础)的饲粮,阴离子盐的添加量分别为0、15.0、21.9、29.1 g/kg。试验期49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降低奶牛产前饲粮DCAD能显著提高其血清钙含量(P0.05)。因此,添加阴离子盐降低产前奶牛饲粮的DCAD可以促进其血清钙稳态,诱发机体轻度代谢性碱中毒从而减少产褥热的发病率,并提高犊牛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15.0 g/kg(干物质基础)为阴离子盐最佳添加量。

  • 反刍动物对磷的利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磷是参与动物机体多种生物学反应的必需元素之一,但畜禽养殖,尤其是反刍动物养殖过程中磷排泄带来的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磷排泄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反刍动物磷利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其代谢特点归纳了提高磷利用率的措施,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外源酶制剂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与展望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反刍动物能够将人类不能利用的粗饲料转化为优质蛋白质—肉和奶,这对农业以及人类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转化效率与植物细胞壁的消化率有重要关系,目前植物性原料消化率较低,影响了转化效率。在反刍饲粮中补充外源酶制剂具有提高植物纤维消化的潜力,从而提高饲粮的利用效率。本文总结了外源酶制剂应用现状、作用模式以及发展方向,认为目前外源酶制剂在反刍动物应用上有积极的结果,也存在效果不明显的报道,这可能与酶谱、添加水平、添加方式、底物类型以及宿主的生产水平等方面有关。同时阐述了外源酶制剂是在饲喂前、瘤胃中、瘤胃后的不同环境中起到作用,但详细机制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综上所述,尽管酶制剂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以提高饲料消化率为目标的酶制剂仍将会是反刍动物添加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沙葱总黄酮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炎症介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以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旨在研究沙葱总黄酮的抗炎作用。应用CCK-8法筛选沙葱总黄酮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力具有促进作用的浓度,在此基础上设置对照组、LPS组(应激模型,1 μg/mL LPS)、沙葱总黄酮低剂量组(25 μg/mL沙葱总黄酮+1 μg/mL LPS)、沙葱总黄酮中剂量组(50 μg/mL沙葱总黄酮+1 μg/mL LPS)、沙葱总黄酮高剂量组(100 μg/mL沙葱总黄酮+1 μg/mL LPS)。用Griess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β、IL-10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细胞中TNF-α、IL-6、IL-1β、IL-10、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沙葱总黄酮的添加浓度在25.0~100.0 μg/mL均能显著提高细胞增殖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LPS组能显著提高细胞上清液NO的含量(P<0.05);与LPS组相比,不同浓度沙葱总黄酮均能显著抑制NO的产生(P<0.05);3)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β、IL-10含量以及细胞中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与LPS组相比,除了低剂量组IL-1β外,25、50、100 μg/mL沙葱总黄酮浓度显著降低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β含量(P<0.05),除了低剂量组IL-10外,显著增加IL-10含量(P<0.05);除了低剂量组iNOS外,25、50、100 μg/mL沙葱总黄酮浓度显著抑制细胞中TNF-α、IL-6、IL-1β、iNOS mRNA的表达(P<0.05),有促进IL-10 mRNA表达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沙葱总黄酮对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17-12-27 合作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摘要: 目的 通过大样本临床资料,筛选出的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 2010年 12月~2015年 12月在我院成功接受 POEM治疗的 43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长、隧道开口方式、肌切开方式、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等资料。结果 439例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 28.7%(126/439)。中位随访时间 6个月(1月~48月),症状缓解率 94.5%(344/364),术前 Eckardt评分vs术后 Eckardt评分 6.7±1.5(2~10)vs1.2±1.1(0~5)(P<0.05)。通过 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年度(以 2015年为参照,2011年之前 OR=9.454,95% CI 为 2.499~35.76;2012 年 OR=2.177,95% CI 为 0.794~5.974;2013 年 OR=3.975,95% CI 为 1.904~8.298;2014 年 OR=1.079,95% CI 为 0.601~1.940)、隧道开口方式(以纵行开口为参照,倒 T 型开口 OR=0.369,95% CI 为 0.165~0.824;横行开口 OR=0.456,95% CI 为0.242~0.859)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肌切开方式(以眼镜式为参照,渐进全层肌切开OR=0.363,95% CI为0.059~2.250;内环肌切开 OR=2.137,95% CI为 0.440~10.378;内环肌切开+球囊塑形 OR=4.385,95% CI为 0.820~23.438;全层肌切开复发率为 0)是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年度推移并发症发生风险逐渐减小,在 3种隧道开口方式中倒 T型开口对并发症的控制作用最优。综合复发、手术时长等因素,渐进全层肌切开较其他肌切开方式表现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