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VR、AR在建筑工程信息化领域的应用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是新兴的多维可视化沟通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他们与建筑工程领域的BIM技术的结合应用,能发挥出两者的优势,相辅相成。他们在建筑全生命期都有极大的价值空间可供挖掘。本文从基础理论开始,深入探讨了BIMVR/AR这一创新融合技术在建筑规划与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项目营销阶段、运维管理阶段等全生命期的应用需求、落地应用模式、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力。最后本文分析了技术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及突破口。

  • VR、AR在建筑工程信息化领域的应用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是新兴的多维可视化沟通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他们与建筑工程领域的BIM技术的结合应用,能发挥出两者的优势,相辅相成。他们在建筑全生命期都有极大的价值空间可供挖掘。本文从基础理论开始,深入探讨了BIMVR/AR这一创新融合技术在建筑规划与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项目营销阶段、运维管理阶段等全生命期的应用需求、落地应用模式、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力。最后本文分析了技术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及突破口。

  • 融入教育心理学的SBO算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22-05-10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SBO(School Based Optimization)算法搜索性能差、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陷,提出融入教育心理学的SBO算法(SBO based 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SBO-EP)。在教阶段,引入“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进行分组动态教学,提高算法的探索能力;引用“成就动机”理论加入自学阶段,针对每组学生的成就动机设计动态自学方式,提高算法的开发能力;在每轮学习过程结束后参考“同伴效应”设置班级重组操作,增加解的多样性。采用40个CEC2021测试函数和20个其他类型测试函数进行数值实验,并将SBO-EP算法与蚁群优化算法、基于球形矢量的粒子群优化算法、阿基米德优化算法、灰狼优化算法、教与学优化算法、融合认知心理学的教与学优化算法、学生心理学优化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BO-EP算法在收敛速度、寻优精度及稳定性上优势明显。最后,对3种策略的组合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改进策略的有效性。

  • 仿生多孔翼型后缘自噪声数值研究

    分类: 工程与技术科学 >> 工程与技术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11-10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采用大涡模拟(LES)和声比拟(AA)结合的方法,在低马赫数条件下,对SD7003多孔翼型自噪声声场进行计算,研究多孔材料在不同来流迎角下对翼型自噪声远场声压的影响规律,并阐述噪声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LES与AA相结合的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多孔翼型的边界层特征以及远场声压,且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来流迎角为0°时,多孔翼型整体声压级随着渗透率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大,渗透率为5×10-11m2时多孔材料的降噪效果最佳。多孔翼型整体声压级随着迎角的增大而增大,但多孔材料的降噪效果随着迎角的增大而减小。多孔材料的存在能够有效地削弱翼型表面的大尺度相干结构,使得翼型表面的RMS压强脉动峰值减小,从而抑制翼型远场噪声。

  • 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从科学到政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冰芯是过去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着重阐述了三极(南极、北极和第三极)冰芯研究在揭示过去气候变化、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冰芯研究对相关环境政策制定(如含铅汽油禁用政策、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推动作用。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冰芯档案储藏库,以拯救冰芯资源,为后世科学研究与国家发展服务。

  • 山西省露天煤矿复垦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持水性能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探究煤矿排土场人工林凋落物持水性能对矿区水土保持及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山西省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4种典型人工林(小叶杨、榆树、油松和刺槐)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蓄积量、持水率、持水量、吸水速率等持水特性。结果表明:小叶杨和油松凋落物蓄积量显著高于刺槐和榆树(P榆树>小叶杨>油松,且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极显著幂函数关系(P油松>刺槐>榆树。小叶杨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强,而刺槐凋落物吸水速率最快。因此,优先栽植小叶杨,并与刺槐适当混交,对山西省露天煤矿复垦区水源涵养有积极作用。

  • 箭叶淫羊藿与近缘种天平山淫羊藿花粉形态对比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箭叶淫羊藿与天平山淫羊藿亲缘关系密切,许多宏观形态特征,甚至关键分类性状存在过渡。为探讨两类群的分类学关系,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箭叶淫羊藿13个居群(含箭叶淫羊藿光叶变种1个居群)、天平山淫羊藿7个居群进行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的观察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类群的花粉均为近球形,具三孔沟,大小相近。箭叶淫羊藿花粉大小为(18.21~21.66) μm × (19.55~23.63) μm, 天平山淫羊藿花粉大小为(18.32~21.43) μm × (19.73~23.48) μm。外壁纹饰是花粉形态的重要性状。不同居群间花粉外壁纹饰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分为网纹纹饰、条网纹纹饰和颗粒状纹饰3大类,继而根据网脊类型和网眼密度分为6亚类。其中,箭叶淫羊藿的花粉形态包含了全部的3大类6亚类,天平山淫羊藿包含其中的3大类4亚类。天平山淫羊藿花粉特征为箭叶淫羊藿花粉形态变异的子集。整体而言,外壁纹饰类型呈现随纬度和海拔增加,由网状纹饰向条网状纹饰过渡的趋势。花粉主要形态性状特征均与海拔存在密切相关性。在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特征上,天平山淫羊藿在箭叶淫羊藿变异范围之内,与其他宏观形态性状变异一致。花粉形态性状无法将两类群有效区分,未能提供天平山淫羊藿作为独立种的有力支撑。暗示花粉形态证据在厘清近缘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意义相对有限,但能否对该属系统发育树大支的界定提供有力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 淫羊藿属分类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淫羊藿是我国特有且传统的重要药用植物,逐渐步入大宗品种行列。物种的准确鉴定是药效保障和用药安全的前提。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淫羊藿属分类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存疑类群进行阐述。淫羊藿属共发表68 种,中国58种(85.3%),其中57 种为特有分布,具显著资源优势。淫羊藿属中国类群的分类学研究较为特殊,共26 种集中发表于1990 s,共31 种(53.4%)为国外研究者命名,且绝大多数依据于少量栽培个体命名。缺乏广泛的形态调查和性状变异分析,导致大量类群的形态描述不准确或不全面,后续20 个类群被归并或降级。依据栽培个体命名的类群是补充描述和分类修订的重点。花色、根茎类型、花茎叶的数量及着生方式等性状在中国类群中存在广泛变异。经分类修订后,该属目前包括46 种、1 亚种和2 变种。淫羊藿属中国组类群仍处于活跃进化中,其形态变异复杂,种间关系无法得到解决,为该属分类的最大挑战。但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需建立在清晰的分类学基础上。未来研究首先要基于居群调查,完善各物种的形态描述。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变异特征、地理分布格局和基因序列特征,检测自然种间杂交事件,揭示物种的分化和进化历程。

  • 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以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为种群分布格局强度指标,分析了闽东北海域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种群聚集特性,探讨了种群聚集特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华管鞭虾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较高,种群主要集中于少数团聚的斑块,不同季节种群聚集特性差异显著,春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低,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斑块组成;夏季,种群聚集强度较弱,个体平均拥挤度高,种群主要由4个斑块组成;秋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弱,个体平均拥挤度较低,种群主要由7个斑块组成;冬季,种群聚集强度最强,个体平均拥挤度最高,种群主要由单一团聚的大斑块组成。随着个体生长速度的增大,种群呈现扩散的趋势,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底层水温是影响种群聚集强度的主要因子。

  • 第23太阳活动周期太阳风参数及地磁指数的统计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空间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4

    摘要: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简称CME)和共转相互作用区(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简称CIR)是造成日地空间行星际扰动和地磁扰动的两个主要原因,提供了地球磁暴的主要驱动力,进而显著影响地球空间环境.为深入研究太阳风活动及受其主导影响的地磁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本文对大量太阳风参数及地磁活动指数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采用由NASA OMNIWeb提供的太阳风参数及地磁活动指数的公开数据,通过自主编写matlab程序对第23太阳活动周期(1996-01-01—2008-12-31)的数据包括行星际磁场Bz分量、太阳风速度、太阳风质子密度、太阳风动压等重要太阳风参数及Dst指数、AE指数、Kp指数等主要的地磁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包括269个CME事件和456个CIR事件列表的数据库.采用事例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叠加法分别对两类太阳活动的四个重要太阳风参数(IMF Bz、太阳风速度、太阳风质子密度、太阳风动压)和三个主要地磁指数(Dst、AE、Kp)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其统计特征.其次,根据Dst指数最小值确定了第23太阳活动周期内的355个孤立地磁暴事件,并以Dst指数最小值为标准将这些磁暴进一步分类为145个弱磁暴、123个中等磁暴、70个强磁暴、12个剧烈磁暴和5个巨大磁暴.最后,采用时间序列叠加法对不同强度磁暴的太阳风参数和地磁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对于CME事件,Nsw/Pdyn(Nsw表示太阳风质子密度,Pdyn表示太阳风动压)线性拟合斜率一般为正;对于CIR事件,Nsw/Pdyn线性拟合斜率一般为负,这可作为辨别CME和CIR事件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平均意义上讲,相较于CIR事件,CME事件有更大的南向IMF Bz分量、太阳风动压Pdyn、AE指数、Kp指数以及更小的Dstmin.一般情况下,CME事件有更大的可能性驱动极强地磁暴.总体而言,对于不同强度的地磁暴,Dst指数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随着地磁暴强度的增强,Dst指数衰减的速度变快.CME和CIR事件以及其各自驱动的地磁暴事件有着很多不同,因此,需要将CME事件驱动的磁暴及CIR事件驱动的磁暴分开研究.建立CME、CIR事件及地磁暴的数据库以及获取的统计分析结果,将为深入研究地球磁层等离子体片、辐射带及环电流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特征提供有利的帮助.

  • 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籽多糖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籽多糖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黄羽肉鸡750羽,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抗生素(1~28日龄为10 mg/kg抗敌素,29~56日龄为5 mg/kg黄霉素;抗生素组)、茶籽多糖(0.04%;多糖组)、博落回生物碱(1~28日龄为10 mg/kg,29~56日龄为20 mg/kg;博落回组)、茶籽多糖(0.04%)+博落回生物碱(1~28日龄为10 mg/kg,29~56日龄为20 mg/kg;多糖+博落回组)。试验期56 d,分为1~28日龄和29~56日龄2个阶段进行。结果表明:1)1~28日龄时,各组黄羽肉鸡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无显著差异(P>0.05)。29~56日龄和1~56日龄时,博落回组的ADFI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28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黄羽肉鸡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尿素氮(BUN)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多糖组、博落回组和多糖+博落回组的血清ALP活性极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1)。56日龄时,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的血清ALP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博落回组黄羽肉鸡的胸肌率和腿肌率、多糖组和多糖+博落回组的腿肌率均显著提高(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博落回组和多糖+博落回组的胸肌率和腿肌率及多糖组的腿肌率均显著提高(P<0.05);博落回组的胸肌率显著高于多糖组(P<0.05)。肌肉于4 ℃保存2、4、6 d后,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的肌肉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抗生素组相比,多糖组、博落回组和多糖+博落回组4 ℃保存2 d后的肌肉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4 ℃保存6 d后的肌肉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籽多糖对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改善作用,其中,博落回生物碱的作用效果优于茶籽多糖,且二者均能延长鸡肉在4 ℃时的保存时间;这说明博落回生物碱和茶籽多糖均能替代抗生素在肉鸡中的使用,且二者联用与单独添加效果相当

  • 持续推进反刍家畜全生命周期营养工程的创新与发展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3-08-12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牛、羊等反刍家畜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牛羊肉和奶类,是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的优 质蛋白来源,发展高质量草食畜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措施。而基于全生命周期营养需求特征的饲 草、饲料协同供给是实现反刍家畜产业节本增效、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关键要素。全生命周期营养工程是在 吸收传统反刍家畜营养与日粮配制技术原理,以及对生命和健康认识取得新突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精髓 在于依据系统整体营养调控理论,以动物全生命周期营养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理论为基础,对日粮配制方案进 行优化,并结合大数据、智能技术等而构建的精准营养理论和工程体系。与传统日粮优化配制技术相比,它 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文章在简述反刍家畜全生命周期营养理论内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提 出了我国反刍家畜全生命周期营养工程体系发展中存在的关键科技问题;对目前团队在反刍家畜特定阶段营 养调控理论、日粮配制,以及生命早期营养对后代的长期影响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做了概述。并以呼 伦贝尔农垦现代生态草原羊产业发展为例,从全生命周期划分、全日粮配方原则、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提出 了建设反刍家畜全生命周期营养工程、促进反刍家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