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基本信息

  • ISSN:1671-3990
  • 语种:
  • 出版格式:
  • 期刊网址: 点此访问

出版信息

  • 出版时间:1993-
  • 出版者:
  • 出版格式:
  • 总访问量:874244次
  •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刺槐混交林细根分布研究

    关键词: 刺槐; 混交林; 纯林; 细根; 盐碱地;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为研究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刺槐混交林及纯林细根空间分布格局, 选取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 采用土柱法取样, 从细根生物量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根长密度等方面研究盐碱地中不同林分中树木细根的垂直分布情况, 从细根生物量分析不同林木细根垂直分布情况, 研究不同人工林细根分布差异及土壤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在细根的生物量、表面积、体积、根长等方面都显著高于臭椿刺槐混交林和刺槐纯林; 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95.77%细根生物量分布在0~60 cm土层, 臭椿刺槐混交林85.37%细根生物量分布在0~40 cm土层, 而刺槐纯林的细根在土壤中分布则比较均匀, 0~40 cm土层细根占生物量总量的66.38%。绒毛白蜡细根生物量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林木。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细根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根长密度显著高于刺槐纯林; 臭椿刺槐混交林高于刺槐纯林, 差异不显著。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细根总根尖数分别是刺槐纯林的2.34倍、1.23倍, 总分叉数分别为刺槐纯林的6.15倍、1.66倍。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臭椿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树木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绒毛白蜡刺槐混交林细根生物量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适当的混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 增强植物吸收土壤营养物质的能力, 混交使人工林在盐碱立地条件下适应能力提高。

    点击量 12145 下载量 1404 评论 0
  • 基于IUPCE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 熵值法; 因子贡献度; 指标偏离度; 障碍度;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为明确江西省2000—2015年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障碍因素, 本研究基于农业生产投入-利用-产出-消费-效应(IUPCE)过程, 选取2001-2016年统计年鉴的5类20个评价指标数据, 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运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障碍度3个指标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 (1) 2000—2016年间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利用指标、产出指标、消费指标和效应指标发展水平在总体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且上升幅度产出指标>效应指标>消费指标>利用指标, 投入指标呈现下降趋势; (2) 2000—2015年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年均增长率为3.43%, 增长较为缓慢; (3) 2000—2008年影响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化肥使用强度、人均耕地、森林覆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9—2015年影响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化肥使用强度、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系数、农作物播种面积; (4) 2000—2015年投入指标和利用指标是影响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且投入指标和利用指标的障碍度值呈逐渐增大趋势, 产出指标、消费指标和效应指标的障碍度值在总体上呈减小趋势。

    点击量 11872 下载量 1449 评论 0
  • 东北平原典型玉米种植区农业景观植物多样性研究

    关键词: 典型玉米种植区; 农业景观; 非耕作生境; 景观异质性; 植物多样性; 东北平原;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非耕作生境是农业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昌图县为例, 利用GIS技术将全县划分为4572个1km×1km网格, 并分析各网格内农田景观中非耕作生境类型、数量和面积比例, 从中选取20个非耕作生境比例为0~50%的网格作为植物群落调查区域, 并采用典型样地法对调查区域内的农业景观中林地、田间路、草地、沟渠、果园5类主要非耕作生境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 探讨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和比例中植物多样性及其与景观异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随着非耕作生境比例增加, 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增加后减小, 在20%~30%时达到峰值; 非耕作生境比例0-40%时, 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减小, 在20%~30%时达到峰值, 非耕作生境比例高于40%时, 景观斑块复杂程度和主要景观的优势度均出现较大差异, 物种丰富度再次增加且高于在20%~30%时的值。不同生境中重要值最高的均为禾本科植物, 但其植物种不同; 优势种优势度为果园>沟渠>草地>田间路>林地。果园、草地和沟渠中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林地和田间路, 丰富度指数为草地>林地>沟渠>果园>田间路, 且草地、果园和田间路的不同调查区域间植物群落指数存在较大的变异性。草地、果园、沟渠、田间路和林地中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相关性顺次降低。研究表明, 东北平原典型玉米种植区农业景观中, 最适非耕作生境比例为20%~30%; 非耕作生境中林地、沟渠对物种多样性维持、湿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不同生境中干扰类型和方式不同, 景观异质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相关性程度不同。未来区内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应该综合非耕作生境类型和比例、干扰类型和方式等多种影响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及农业产量的影响。

    点击量 12335 下载量 1504 评论 0
  • 施氮量对间作小麦蚕豆根系分泌大豆异黄酮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施氮量; 根系分泌物; 大豆异黄酮;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 采用小麦//蚕豆、蚕豆单作、小麦单作3种种植方式, 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不同氮水平(低氮、常规施氮和高氮)处理下, 单间作小麦和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的变化, 为进一步探明间作增产和控病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增加, 小麦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均减少, 小麦拔节期(出苗后60 d), 与低氮处理相比, 常规施氮和高氮处理下, 单间作小麦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减少28.9%、72.7%和18.9%、122.1%。与低氮相比, 常规施氮和高氮处理下, 分枝期(出苗后60 d)间作蚕豆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减少30.7%和53.5%, 单作差异不明显; 开花期(出苗后95 d)间作蚕豆分别显著减少38.5%和124.4%, 单作分别显著减少43.0%和67.2%; 结荚期(出苗后131 d)间作蚕豆分别显著减少40.2%和123.5%, 单作分别显著减少53.8%和75.6%。间作可以提高作物根系大豆异黄酮的分泌量。与单作相比, 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 拔节期(出苗后60 d)和开花期(出苗后95 d), 间作小麦根系分泌大豆异黄酮的量分别显著增加22.5%、35.6%和28.8%和7.9%。与单作相比, 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 分枝期(出苗后60 d)、开花期(出苗后95 d)和结荚期(出苗后131 d), 间作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增加44.2%、12.8%, 39.8%、46.0%和16.0%、27.0%。总之, 间作种植和施氮量均影响作物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

    点击量 12187 下载量 1459 评论 0
  • 抑菌剂浇施与不均匀施肥对玉米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养分异质性; 抑菌剂; 根系趋肥性; 土壤微生物; 马铃薯; 玉米;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农业生产中, 肥料和抑菌性农药施用是两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施肥过程中, 点状和条状施肥是主要的施肥方式, 易导致作物生长周期内土壤养分主要以斑块状分布, 在这一情况下, 根系趋肥性对养分的获取具有重要性。而在施用抑菌性农药时, 药剂能够通过淋溶等过程进入土体中, 能够对土壤生态环境和根-土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有关农药施用是否影响作物根系趋肥性, 进而改变产量表现还不清楚。本研究选用旱地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马铃薯为研究对象, 通过等量肥料下隔行施用的方式构建土壤养分斑块, 在此基础上进行广谱性杀菌剂浇施土壤, 研究抑菌性农药对作物利用异质性养分的影响。两年的大田试验数据表明, 一定程度上, 抑菌剂浇施和隔行施肥能够显著地影响作物的植株生物量、产量, 根系生物量及分布, 且对玉米生物量影响具显著交互效应, 表现为隔行施肥对生物量的显著提高发生在抑菌剂浇施条件下, 而抑菌剂对玉米生物量的提高则主要表现在隔行施肥条件下。同时, 抑菌剂浇施能够提高作物的根系觅养精确度, 其中在马铃薯上达到了显著水平, 表明抑菌剂浇施对作物适应土壤养分斑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 抑菌农药和养分斑块在影响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显著性受作物类型和种植年份的影响, 具有复杂性。因此, 进一步针对不同作物、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 探讨抑菌剂农药在作物适应养分斑块中的作用以及对作物根系趋肥的影响机制具有必要性, 这对于了解农药施用对化肥利用的影响具有潜在的价值。

    点击量 12317 下载量 1607 评论 0
  • 氮肥减施对玉米幼苗根系分泌物影响的根际代谢组学分析

    关键词: 氮肥减施; 根系分泌物; 玉米; 根际代谢组学; 1H NMR;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根际代谢组学分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土壤根际微域内植物根系与土壤和土壤生物之间化学信号交流的根际过程。本文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技术, 对基于土壤培养收集的玉米幼苗的根系土壤沥出液(soil leachate, SL)、根鞘土浸提液(rhizosheath soil, RS)、根系水培液(distilled water cultivation, DWC)内的根系分泌物进行了检测, 并结合多维统计分析对比了不同收集方法以及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玉米幼苗根系分泌物组的不同。结果表明: 三种不同方法收集的玉米幼苗根系分泌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 NMR)谱图轮廓及主要标志物明显不同; 玉米幼苗根系分泌物中的α-葡萄糖、苹果酸、亮氨酸、缬氨酸水平受氮肥施用量影响变化显著。采用1H NMR技术, 结合RS和DWC收集方法进行根际代谢组学分析, 可为根际生态及根际氮素营养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点击量 11445 下载量 1909 评论 0
  • 基于AEZ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差时空特征分析

    关键词: 冬小麦; AEZ模型; 产量差; 时空特征;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各种产量差的分析可以揭示产量的提升空间及研究区域内各种限制因子对产量提高的限制作用。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 各气候要素对河南冬小麦产量差的影响, 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并划分为5个类型区域, 利用14个气象站点的资料运用AEZ模型计算得到1961—2013年该省的冬小麦生产潜力, 再根据产量差法计算得到YG1-2(光合生产潜力与光温生产潜力的差距)、YG2-3(光温生产潜力与气候生产潜力的差距)以及YG2-a(光温生产潜力与大田平均产量的差距)3个水平的产量差。研究结果表明, 1961—2013年河南省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下降, 光温生产潜力提高, 气候生产潜力基本不变。对大田平均产量的分析表明, 14个站点平均产量存在较大差异, 冬小麦产量总体逐渐增长。从时间变化上看, 河南省冬小麦YG1-2差距总体呈现出递减趋势; YG2-3差距呈现出“Ⅴ型”, 谷值在1981—1990年; Ⅰ、Ⅱ、Ⅴ区YG2-a差距呈现递减趋势; 而Ⅲ和Ⅳ区则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从空间变化上来看, 河南省冬小麦YG1-2差距和YG2-3差距自北向南递减, 而YG2-a差距自东向西递增。各区域冬小麦增产潜力的排序为: Ⅲ区>Ⅴ区>Ⅳ区>Ⅱ区>Ⅰ区。农学因素是限制当地冬小麦产量差缩小的主要因素, 通过改善农学因素, 如: 改良更新冬小麦品种、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合理布局优质小麦区域等可缩小该区域冬小麦产量差距。

    点击量 11432 下载量 1796 评论 0
  • 北京昌平区农业景观野生蜂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分布

    关键词: 野生蜂功能群; 生境; 觅食资源; 局部管理;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近年来, 由于生境质量的下降和生境丧失, 野生蜂多样性急剧下降, 严重威胁传粉服务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揭示野生蜂在农业景观镶嵌体中的时空分布格局及不同生境对野生蜂保护的重要性, 本研究于2016年4—9月采用网捕法调查了北京昌平农业景观4种主要生境类型中(人工林、自然灌木林、荒草地和桃园)的野生蜂, 分析不同生境类型中野生蜂多样性及其时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总的野生蜂、大体长蜂和独居蜂的物种数和个体数, 以及中等体长蜂的个体数均在自然灌木林中最高, 人工林中小体长蜂个体数最多, 总的野生蜂个体数和物种数均在桃园中最低。在不同月份, 所有功能群野生蜂均在自然或半自然生境中最高, 而在5月桃园中最低, 原因可能与桃园中对地表杂草的集约化管理有关。多度最大的4个优势物种在生境间的时间动态特征不同。所以, 这4种生境均为野生蜂提供了可利用资源, 但自然生境和半自然生境的作用更大; 其中, 自然灌木林维持了较多具有较高潜在传粉效率的中等体长和大体长野生蜂, 具有更高的保护价值。因此, 为了促进该地区农业景观中不同功能群野生蜂多样性及传粉服务, 需提高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同时在野生蜂活动高峰季节采取低集约化的生境管理方式。

    点击量 11159 下载量 1866 评论 0
  •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支付与受偿意愿差异性研究

    关键词: 秸秆还田技术; 意愿价值评估法; 支付意愿; 受偿意愿; 差异性;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如何揭示秸秆还田技术实践中利益相关者生态补偿的真实意愿, 不但是技术外部性测度研究的难点问题, 也是提高农业补偿政策准确性与效能的关键之一。以往的研究较多地采用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量估算技术产生的外部性价值, 由于未充分考虑环境利益双方量价关系的均衡, 评估结果的准确往往受到质疑。鉴于此, 本研究首先厘清主体关系, 农户是生产技术的实践者和环境保护参与者, 理应成为技术进步的受益者。因而, 技术外部性测度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其次, 确定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意愿价值评估法(CVM), 引导获取河北省徐水区502户受访者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 结合多元对数线性模型估计法, 估算受访者应用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机械成本(包括: 秸秆粉碎及旋耕费用)的最大WTP值和最小WTA值。结果表明: WTP的期望值为38.23元·户-1·a-1, WTA的期望值为137.52元·户-1·a-1, WTA/WTP的比值为3.6倍。本文进一步剖析WTP与WTA差异性原因, 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两者差异性影响因素, 其中: 机械成本对差异性有显著正向影响, 已成为影响玉米秸秆还田推广的重要决定因素; 劳动力比率、信息来源、灌溉成本和收割方式等4个因素均产生负向关联。可见, 在大力推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中, 机械成本上涨部分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补贴的效果, 导致农户参与秸秆还田积极性并不高。因此, 决策部门及时跟进技术价值评估工作, 建立针对农户的直接补偿机制, 是从根源上解决技术外部性内部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点击量 10619 下载量 1427 评论 0
  • 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关键词: 传统知识; 传统知识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提交时间: 2018-01-05

    摘要:传统知识不仅是地方社区内居民与自然环境长期适应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 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性存在, 对遗产系统具有支持作用。因此, 传统知识的传承保护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归纳分析当前相关国际公约及研究中对于传统知识的定义及内涵, 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将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定义为“农业文化遗产内, 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 围绕农业所积累的与生计维持、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精神信仰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的知识、创新及实践”, 可分为生计维持类传统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类传统知识、传统技艺类传统知识、文化类传统知识及自然资源管理类传统知识5类。文章通过梳理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的相关关系, 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结合遗产地实地情况, 针对当前传统知识保护中所存在的实物载体遭到破坏、传承存在危机、受到旅游业冲击及保护措施相对低效等问题, 提出加强保护意识、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遗产系统保护规划、开展传统知识的调查编目、加强传承记录工作及充分利用现有制度对传统知识进行保护等措施, 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保护提供建议参考。

    点击量 10743 下载量 1687 评论 0
更多>>